王永紅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數學作為中學課程的一門基礎性學科,自然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塊主陣地。
一、數學研究性學習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和現實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是學生在數學教師指導下,從自身數學學習和社會生活、自然界及人類自身發展中選取有關數學研究專題,以探究方式主動獲取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方式。開展數學研究性課題學習將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有利于克服當前數學教學中注重教師傳授而忽視學生發展的弊端,有利于調動學生研究熱情,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進取精神,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求知欲是人們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求知欲越高,主動探索精神越強,就能主動積極思維,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講授新課時,可根據課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了解問題的結果,從而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數學研究性學習過程是圍繞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確定、方法選擇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研究性學習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范圍很廣泛。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5)師生關系是開放的。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
四、中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隨著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我們越來越感到研究性學習不應只作為一門課程開發,還應作為學習方式滲透到學科教學當中。能否在中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即把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滲透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下面我們從教學設計角度探討這個問題。
1.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教與學關系的處理實質上就是師生關系的處理。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從教知識轉變為導知識,從主動型轉向主導型;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從被動接受型轉向主動投入型。可見研究性學習體現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困難在哪里?教學內容的設計。由于學生自主習得的知識是一種認知形態的知識,因此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學術形態知識轉化為認知形態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挖掘背景知識。這對教師設計學習材料提出了高要求。
3.數學教育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發展的。從教學目標來看,每節課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的、處于核心地位的目標。從學習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重要問題。不同學生建構的知識是不一樣的,因此研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評價和反饋,通過資源共享,檢查、落實教學目標。
4.研究性學習是探究性學習活動與教學活動的協調統一。強調教法、學法、教學內容及教學媒介的有機整合。至此我們對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這種教學設計的難點在于教師把學術形態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探究的認知形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