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教學目標:
1.理解間隔概念,知道間隔數與棵樹之間的關系,初步建構植樹問題的三種數學模型。
2.能夠應用本節建構的植樹問題的數模,以及探尋到的“一一對應”的規律,針對實際情形靈活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間隔數與棵數的規律,并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問題
1.師:同學們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嗎?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研究植樹問題,看看植樹中蘊含哪些數學知識。
2.揭示課題。
評析:以植樹節為素材,引出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探求植樹問題的欲望。
二、以植樹問題為例,研究探討規律
1.出示問題,理解題意。
(1)出示情境圖。
同學們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 )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師:還需要哪些信息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2)完整題目,理解題意。
同學們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提出猜想,嘗試解決。
師:你認為能種幾棵?
3.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1)把自己的想法用簡單的示意圖畫一畫。
(2)匯報交流。
生:(種5棵的學生展示)畫出了5棵。
生:(種4棵的學生展示)畫出了4棵,因為有時可能有一端有障礙物不能種。
生:(種3棵的學生展示)畫出了3棵,因為有時可能兩端都有障礙物不能種。
評析:通過猜想解答條件開放的植樹問題,使全體學生體驗到植樹會出現的三種常見類型。運用分類與整合思想研究植樹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引出、開展新課教學做好鋪墊。
(3)研究“只載一端”。
師:在20米長的小路上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般有三種情況。只栽一端時,栽了幾棵樹?
生:20÷5=4(棵)
師:20÷5表示把這條小路平均分成了4段,數學上把這樣的一段叫一個間隔,這里共有4個間隔。(板書:間隔)
師:在這種情況下樹的棵數和間隔數有什么關系?
生:間隔數=棵樹,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有幾個間隔就有幾棵樹。
師:在只栽一端的情況下,樹的棵數等于間隔數。(板書:棵數=間隔)
師: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在數學上我們稱為“一一對應”。
(4)自主探究兩端都栽和兩端都不栽這兩種情況。
①小組討論。
②全班交流、匯報。
生:兩端都栽時,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還多一棵樹,所以:棵樹=間隔數+1,算式就是:20÷5+1=5(棵)。
生:兩端都不栽時,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少一棵樹,所以:棵樹=間隔數-1,算式就是:20÷5-1=3(棵)。
評析:以“只栽一端”為研究重點,引發學生發現規律,感悟“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建立數學模型,歸納“棵數=間隔數”的數量關系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剛才學習的數學思想研究其他兩種情況。
4.利用規律、解決問題。
例題: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種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生1:只栽一端:100÷5=20(棵)
生2:兩端都栽:20+1=21(棵)
生3:兩端都不栽:100÷5=20
20-1=19(棵)
評析:讓學生思考、交流,嘗試從簡單入手,用“由少到多”的方法進行研究,既滲透“由個別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三、鞏固新知,應用深化
評析:讓學生體會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排列、排隊等生活現象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給這種數學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這節課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評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比獲得一個結論本身要重要。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回顧反思中梳理研究方法,為學生今后學習“解決問題”這個領域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反思
教材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以及“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并加以提煉,然后通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于生活實際。同時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整合和重構,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題目,提供給學生的是現實的、是有意義的、挑戰性的。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探究,使學生完整地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即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只種一端。
1.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教學中我選取生活中的學生熟悉的事例,請學生設計一條路上植樹的情況。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進行分類,在教師的引導中讓學生探究,設境激趣,建立知識表象,使學生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
2.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對植樹問題幾種不同種法討論的基礎上,我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從排隊做操、插彩旗中認識到生活中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似,但只要善于觀察題中的數量關系,就明白與植樹問題的數量關系很相似,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