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程
摘 要: 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成為混合式教學設計的潮流。借助泛在學習平臺,遵循實用性、智能性、任務性、自主性、綜合性等原則,高職公共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可在教學組織、教學考核、單詞聽寫等多方面實施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 泛在學習平臺 高職公共英語 混合式教學設計
一、引言
電腦、智能手機、互聯網在技術上日臻完善,在資費上接近大眾化,它們已經步入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成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在高職校園,高職生對智能手機、網絡的依戀沖擊著課堂教學,主要表現為:學生晚上上網時間過長,白天上課要么無精打采,要么課堂睡覺;學生上課使用手機上網聊天、打游戲、看小說和視頻等。其中,第二種現象較突出。因此,出現了“手機墻”,大一新生宿舍不開通網絡等治理手段和方法。這些手段和方法的特征在于“禁”,即“堵”,堵住學生使用的時間或條件等,從而達到在一定時間內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目的。從實踐看,一是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引發進一步思考:通過“禁”,就能“禁止”掉學生使用現代信息化工具的習慣嗎?現代信息化工具難道僅為“娛”而生,不能為“教”服務?
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發展深深烙上時代的印記,代表著潮流發展的方向。教育無法也不能將其拒之門外,在封閉的象牙塔內獨善其身。由于高職生英語整體基礎偏弱,借助工具或通過工具輔助學習英語,可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和動機。軟件(如有道字典APP)、平臺(如英語學習網站)等信息化的產品或工具能在這方面發揮一定作用。因此,進行高職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設計具有現實意義。
二、理論基礎
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有三種不同的翻譯,分別為“數字化學習”、“電子化學習”“、網絡化學習”。數字化學習強調把學習內容數字化,并與網絡相結合形成網絡學習資源;電子化學習強調的是電子化學習方式;網絡化學習強調的是基于Internet的學習。2000年12月,由美國當代一流的教育專家和教育技術專家起草的《美國教育技術白皮書》論述:“E–Learning能很好地實現某些教育目標,但是不能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E–Learning不會取代學校教育,但是會極大地改變課堂教學的目的和功能”。這為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注入了新含義。隨著因特網的普及和E–Learning的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國際教育技術界在總結近十年網絡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E–Learning賦予一種全新的含義:所謂E–-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啟發、引導、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泛在學習(U-Learning),又名無縫學習、普適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等,指無時無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學生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使用手邊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進行學習活動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學習。泛在學習(U-learning)是數字學習(E-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數字學習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移動學習(M–Learning)逐漸引入泛在學習體系。泛在學習平臺是泛在學習的載體,其特點是可安裝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上,為學習者提供隨時隨地的學習機會。
三、設計原則
(一)實用性。實用性是指泛在學習平臺提供的學習內容與當前高職生英語學習特點具有一定匹配性,有助于提高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對于高職生而言,在聽說讀寫譯的技能中,聽說能力相對更薄弱,而且高職生普通期待提高聽說能力。因此,聽說訓練應是泛在學習平臺提供的重要學習內容之一。聽說訓練包括單詞跟讀、句子跟讀、人機對話等。
(二)智能性。智能性是指泛在學習平臺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英語教師的功能,如學生在單詞跟讀后,學習平臺能給予打分,分數實時呈現,并記錄在學生的電子學習冊上。學生作文在平臺提交后,平臺的批改系統隨即打分,并對可能不完善的句子和有可能用錯的單詞、短語提出修改意見。
(三)任務性。教師可在平臺設置學習任務單,通知學生,并設置相應學習任務的開啟和關閉時間。學習任務單包括的學習任務具有多樣性,有聽、說、讀、寫、譯、角色表演、演講、情景劇等。大部分甚至全部學習任務平臺或教師都能給予考評(打分),成績記錄在平臺的學生電子學習冊上,供學生隨時查詢。
(四)自主性。教師通過平臺下達、檢查任務,完成任務的時間、地點、借助的科技工具則由學生自主決定,即學生擁有選擇學習時空和工具的權力。通過賦權,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逐步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五)綜合性。泛在學習平臺既包括英語學習網站、英語學習APP,又包括微信和QQ。這些軟件特點不一,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它們,可實現優勢互補。如QQ有口令紅包,可將一組選擇題的正確答案設置為口令,學生只有正確填寫答案,才能領取紅包。利用微信和QQ的視頻功能,將學生錄制的roleplay上傳,向全班呈現。利用QQ的投票功能,由學生對同學的作品或表演進行打分或評比。泛在學習平臺的功能綜合化,有利于采用考核、興趣等多重動機驅動學生學習。
四、平臺具體內容及運用
(一)改革教學組織。紙質教材計劃采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職國際英語》,泛在學習平臺采用交互英語學習平臺,另外配有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出版的《朗文交互英語》的紙質教材。課堂教學的精讀課文選自《高職國際英語》,相關的課前、課后學習任務單發布在交互英語學習平臺上,語法、聽說、寫作則通過學習平臺布置、完成。學生在課下完成學習和練習,平臺記錄學習時間,并進行考核,記載學生成績。教師則在課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探究式學習,從而使知識傳遞發生在課外,知識內化發生在課堂。
(二)改革評價。泛在學習平臺里對學生的考評,設置成績比例分配欄、加分欄、減分欄。學生平時成績占總評的70%,期末成績占30%,打消學生平時不努力。企圖通過期末考試過關的念頭。為鼓勵學生努力,同時向老師賦權,任課教師享有平時成績最高為10分的加分權。另外,成績考核欄還增加其他任務考核的得分欄,如作文、角色表演等。
(三)單詞報聽寫系統。泛在學習平臺的詞庫來自于四級或六級詞匯。每次報聽寫的單詞,由教師選自詞庫,如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選20個相關單詞供學生事先學習,網站提供這些單詞的詞形、發音、詞義、例句。報聽寫前,教師選出10個單詞納入報聽寫系統。在課堂上,學生拿出手機,登錄網站。教師打開單詞報聽寫系統,聽寫隨即開始。報聽寫結束后,系統隨即給學生評分,并告之結果。報聽寫成績納入學生平時成績系統中。
(四)取消常規性的期末考試,采取機考。在大一下學期,在3級考試來臨之前,將6套最近的3級真題通過泛在平臺安排給學生做。在規定時間內(如一周),學生最多可以做三次,系統以學生做的最好成績為該次測試的最后得分(每套試題滿分100分)。期末機考的測試內容來自這6套試題之中,由電腦隨機派題。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到機房考試。每個學生拿到的試題不一樣,學生交卷后,系統當場給分。如果系統對翻譯和寫作判分不準,可由教師在網上閱卷并判分。由系統將教師的主觀判分和系統的客觀判分匯總,形成最終成績,并反饋給學生。
(五)充分利用平臺的附屬功能,如“點名”、“分組”、“投票”、“測驗”。“點名”功能鍵可以使老師在一分鐘內完成課堂點名。通過“分組”小工具,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完成不同任務,如情景劇、電影配音、英文歌曲串燒、瘋狂猜單詞。“投票”鍵可以使學生投票選出表現最棒的小組或個人。通過“測驗”這個小工具,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堂小測驗,檢查詞匯等掌握情況。
五、結語
以上對于基于泛在學習平臺的高職公共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只是在理論基礎、操作原則、實施內容上進行厘清,教學效果如何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得以檢驗,并根據效果進行改正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魏紹蓉,王曉英,劉志強,樊麗華.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2):20-22.
[2]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4):27-32.
本文為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立項課題《基于泛在學習平臺的高職公共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