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梅
摘 要:語文教學加強說話訓練,其根本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善于表達,提高說話能力。在教學中采用下列幾種方式訓練:跟讀、齊讀、點讀、分角色讀等方法培養語感,并幫助學生克服懼怕心理,讓他們敢說、能說、會說,從而提高說話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說話;訓練
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交流信息離不開說話,尤其是青年人,都應具備較強的說話能力,以此作為立身處世的基礎。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加強閱讀而促進說話水平訓練,以讀促說,所以我在教學中就采用下列幾種方式:
跟讀:學生聽朗讀錄音,這樣可以注意正音、停頓、感情、表達和朗讀技巧等方面,并能通過標準清晰的語言、抑揚頓挫、情感變化等朗讀技巧,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強烈的共鳴,同時也可為以后的獨立朗讀、說話奠定基礎。
齊讀:全體學生齊讀,這樣可以訓練膽小者的膽量,并能振奮精神,增強記憶力。
點讀:指名學生個別朗讀,這種讀法可以自由調節音速,根據朗讀材料自由表情達意,并充分發揮朗讀者的朗讀特色,還可以暴露學生的不足之處,以及時指導學生。
分角色讀:對課本中有特色的課文如劇本,由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角色進行朗讀,這種讀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通過以上各種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語文教學角度來說,我認為語感教學就是使學生在長期的規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對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讀促說以外,我還運用了課前演講形式來促進學生敢說、能說、會說,學生中總有部分是學困生、后進生,從未登臺作過正式發言,因而就呈現出不敢說、不會說,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上臺后竟渾身發抖,面紅耳赤,憋不出一個字。課堂上也從未主動發過言,并且我發現,許多學生上課不說、不讀、不問,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礙:怕讀得不好、說得不好,同學看不起,老師指責批評。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通過多種形式的演講活動,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首先,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克服懼怕心理,能大膽暢所欲言,并給予激勵的話語,特別是后進生,不僅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還肯定他們發言、朗讀中的點滴優點及進步。許多學生逐漸消除了心理障礙,原來總是不發言的學生慢慢敢于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采用的方法是根據現成的材料進行復述,即在教學中選擇一些典型的課文或段落讓學生復述,也可變換角度或人稱,如學完《奇妙的人體》后,我要求學生用“人體的自述”方式復述課文內容,以增加訓練興趣。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將故事性強、對話多的課文編成課堂劇,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其他學生聽完后進行評議,讓學生轉述他們表演的某一環節,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主動參與到說的訓練中來,如學完《雷雨》《威尼斯》這兩篇劇本后,要求學生分組、分角色演劇中人物,一組表演時,其他組仔細聽、看,等到這組表演完后其他組同學對他們進行了評議,并轉述他們演得最精彩的段落,這樣,基本上每一位學生都會積極參與進來,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高。
其次,要求學生能圍繞話題,不偏離中心,表述要完整流利,表情自然恰當。這時和學生實際生活掛鉤,采用課前五分鐘演講。每節課開始時,用五分鐘安排五個學生說話,每人講一分鐘,命題切合學生實際,讓其有話可說,比如,學生剛從小學升到中學,入校后他們處處事事感到新鮮,心里有說不完的話,這時可以讓他們說“我是初中生啦”“告別小學后”“來到中學第一天”等話題。這種方法耗時少,見效大,學生積極性較高。這個環節完后進行“自我介紹”,重點說明自己的性格愛好,接著進行“取長補短說他人”,要求學生說出班內其他同學的優點,以補己不足,容許學生可事先擬定說話要點,可持提綱上臺,但不能照念講稿。
最后,就是到說話訓練較高階段,要求學生會說。眾所周知,要想說得好,就得講技巧,因此,這時講求說話的技巧,如音量、力度的控制,語調、語態(含手勢、身勢以及面部表情)的運用,并且表達時做到說話得體、語言推敲的方法運用等。這個階段主要采用即席說話的形式,即事先向學生征集題目,課前以抽簽方式確定說話內容,采用“說——議”的教學結構,全班學生按座位先后依次上臺,每節課一人,每人說話控制在兩到三分鐘。臺上學生說話時,其余學生邊聽邊做好要點記錄,臺上學生說話結束,全班學生先互相交換一下看法,然后對該學生的說話進行評議,老師結合學生意見有側重地進行分析和小結。
總之,說話訓練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要,訓練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是我的初探性方法,隨著教學改革的步伐,我想會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培養,找到更加簡便易行、效果顯著并且受學生歡迎的更好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暉.淺談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方法[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2).
[2]唐開軍.淺談初中語文如何實施說話教學[J].課外語文,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