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 要:初中是我國義務教育的第二階段,每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學管理,初中自然也不例外。教學是我國初中學校培養人才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而合理的教學方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能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主要從我國初中教學管理的方向入手,給出完善初中教學管理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初中;教學管理;有效策略
如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為滿足教育行業不斷發展的需求和課堂教學的需求,初中的教學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必須要做出適當的改革。同時,還應當不斷完善初中教學管理策略,不斷豐富初中教學的素材,以及不斷創新初中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提高初中教學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樹立現代化的教學管理理念
1.糾正舊的教學管理偏差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初中教學的主要管理模式還是早先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由上級領導以及年齡較大的教師擔任執行者開展的,而學生只是一切教學措施的被動承受者。這樣的管理模式,使初中教學管理存在極大的偏差,因此,糾正舊的教學管理偏差是很有必要的。
2.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觀念
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應當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應當全身心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去,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有效的管理。而在校園生活當中,應當對教學設備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融入教學管理活動中。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
1.改善教職工的工作環境
中學應當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改善教職工的居住環境以及教學設備,從而為教職工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進而促使教職工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工作中,避免外在干擾。與此同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積極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學習氛圍。
2.完善初中教學設備
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中學應當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和各學科的教學特點,不斷完善教學設備(教學器材和教學工具),從而為初中生個性發展創造學習條件。同時,不斷完善各科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器材,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進而提高初中教學管理的效果。
三、加強對教學隊伍的管理和培養
1.建立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學歷和教學成績為主的教師評價體系,從而減輕傳統教學制度給教師帶來的壓力,盡量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整個初中教學活動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與此同時,在初中教學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應當適當改變傳統的教師評價體系,充分注重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尊重教師的自我發展和創新,從而完善教師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強對初中教師的培訓工作
在初中教學管理工作中,應當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管理者應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培訓,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水平,進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鼓勵教師多與相關優秀人士進行溝通交流,學習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也可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鼓勵教師走出校園進一步學習,從而開拓教師的事業,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實力,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和管理水平。
四、注重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和教學措施
1.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在開展各科教學活動之前,相關教師應當根據學校的教學環境,以及學科的實際需求合理使用教學工具;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案;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嚴格按照教學方案中的要求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和管理水平。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一旦發現所制定的學習方案無法滿足教學的實際要求,應當根據教學現場情況及時改變教學方式,不斷完善教學方案中的內容,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2.清晰、有條理的進行授課和提問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合理提問,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此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應當盡量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鼓勵學生獨立學習,積極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
總而言之,初中教學環境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而變化的,因此,要想完善初中教學管理模式就必須要樹立現代化的教學管理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從而糾正舊的教學管理偏差;改善教職工的工作環境,不斷完善初中教學設備,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同時加強對教學隊伍的管理和培養,以及注重修改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和教學措施等。
參考文獻:
[1]陳曉霞.完善初中教學管理的有效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3-214.
[2]金剛.完善初中教學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3):200-201.
[3]楊君.初中教學管理的完善策略分析[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