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
摘 要:初中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實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初中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提出任務設置多樣化、實驗操作多樣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三化并舉策略,以優化實驗教學。
關鍵詞:三化并舉;實驗教學;優化策略
一、問題分析
筆者通過觀課調研,發現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其表現為:
(一)實驗任務設置過于簡單
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時,通常以科學教材提供的實驗或者教師的經驗進行類似的拓展性實驗進行教學,尤其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往往會簡單操作,這樣操作對學生搭建學習支架不利。
(二)實驗過程操作過于理想
為了追求實驗演示的“理想”效果,教師一般會選擇自己做;為了讓實驗教學流程變得“順理”,他們一般會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為了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他們偶爾也會讓學生“輕松”體驗設計性實驗。這些操作弱化了學生的操作技能,降低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實驗評價方式過于功利
實驗評價不只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實際實驗教學評價實施中,關注知識獲取的教師仍然占據主流,他們在乎中上等的學生是不是真的“聽懂”。
二、優化對策
在實驗教學中,筆者采用“三化并舉”措施優化實驗教學,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任務設置多樣化
實驗任務多樣設置為學生提供了自主與選擇的優勢,它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各個層次學生共同參與。
1.課前實驗任務多樣前置
(1)實驗操作前置。設定實驗前置性動手活動可以為課堂實驗教學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為課堂實驗教學創造必要的教學條件。例如,利用實驗包(提前發)連接各類電路。
(2)實驗觀察前置。觀察類內容主要涉及實驗觀察。例如設計課外觀察采集:采集校園里不同植物的莖,并將相關信息進行歸納分析。
(3)模型制作前置。在教學中,筆者發現設計微觀實驗模型可以取得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水的組成》教學內容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手工制作模型的方式理解電解水模型。學生與模型有了對話后,書本上靜態的圖片變成了動態,他們對水分子的構成及水電解微觀變化也有了深層理解。
2.課中實驗任務多樣選擇
課前實驗任務多樣設置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活動體驗,讓他們在“做中學”。筆者通過課中多樣實驗任務選擇,實現讓學生在“學中思”。
(1)實驗任務展示
實驗展示內容主要包括課前實驗任務和課中新增實驗任務。比如,讓學生用實驗來驗證大氣壓的存在。
(2)實驗方案優化
對初中生來說,實驗方案設計尤為重要。在進行伏安法測電阻內容復習時,我通過設計電壓表“缺失”設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慣性,引起了學生的再思考。
(3)實驗方法提煉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注重運用控制變量法(影響蒸發快慢因素、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等)、類比法(電壓如水壓、電流如水流等)、建立模型法(光線、磁感線等)等引導學生學習。
(二)實驗操作多樣化
1.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
有些實驗特別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只要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轉變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分組合作實驗中體會動手的樂趣。比如,將水分、無機鹽在植物體中的運輸,將教師演示實驗轉變為學生分組實驗。
2.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時,由于學生預學過,他們對要做的實驗取得的結論早已“了如指掌”,做分組實驗變成了“按部就班”,實驗課變得可上可不上。因此,教師要加強實驗的探索性而不是簡單的驗證。
(1)擴充探究容量。例如“莖的輸導作用”探究容量擴充。其操作為:①將紙條順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②將環割部分樹皮的枝條順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③將除去葉的枝條順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等。
(2)增加實驗變數。例如“莖的運輸”補充實驗。將帶葉的枝條分別順插和逆插在稀釋過的紅墨水中,再次讓學生思考,增加實驗的變數,凸顯實驗的探索性。
3.變規律性實驗為異常性實驗
從學生的認知“沖突點”出發,設計認知沖突型實驗,以制造矛盾,引起思考沖突,讓學生在這種矛盾中獲得啟發、頓悟。例如,在學習物質的燃燒需要的條件時,我通過木條正放和倒放燃燒實驗,制造木條燃燒異常情況引起學生思考。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
1.及時量化評價
評價是課堂教學指揮棒,評價指向學生課前實驗準備,表現優秀的學生的經驗和做法將會得到及時推廣;評價指向學生的實驗思維,課堂實驗教學將向學生思維的深處和廣度方向發展;評價指向團隊合作,課堂教學將會促使學生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增加相互信任感、形成“與容共榮”的團隊。
2.網絡互動評價
教師利用QQ群、微信群擴大實驗評價影響力。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利用QQ群、微信群中上傳照片佐證,點名表揚學生表現。
作為一線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各種途徑開發實驗教學,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努力挖掘實驗教學潛能,做到平常中出新,平淡中出奇,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實驗,使學生樂于科學探究。
參考文獻:
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教育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