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波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說,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讓學生在“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不僅能夠有效地落實這一理念,而且對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對高效數學課堂的實現都有著重大影響。因此,作為素質教育下的數學教師,要組織多種操作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同時,也能展現數學課程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操作;情境;探究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的課堂一直呈現的是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一直處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不利于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認識到“操作”性數學課堂開展的必要性,并從多角度入手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進而為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構建操作性的小學數學課堂進行論述,以確保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一、搭建操作平臺
眾所周知,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在新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常常采取的是“多練習”的方式,導致學生的課業壓力比較大,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高。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相信學生,要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加深印象,從而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保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進而為高效數學課堂的順利實現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搭建操作的平臺,使學生在自主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鍛煉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轉化”時,為了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組織學生在方格紙上對相關的圖形進行對稱操作,如下圖,這樣的操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轉化,而且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再引導學生在這樣的方格里對四邊形、五邊形進行操作,這樣的動手操作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對學生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搭建自主操作的平臺,要鼓勵學生在主動求知、自主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為學生健全的發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創設操作情境
操作情境的創設是指將學生帶入一定的場景之中,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價值,通過組織有效的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中輕松地突破課堂重難點,進而也有助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為了有效地構建操作性的小學數學課堂,也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本節課的教學時,我選擇操作情境創設法,引導學生對下面的情境自主動手進行統計圖的操作。即自主調查2015年相鄰六個月的用電情況,并制作成折線圖,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在自主制作中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重大影響。
三、組織操作探究
探究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相信學生,要鼓勵學生在自主操作、自主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對學生知識靈活應用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更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組織學生自主對梯形進行分割、移動,并自主根據“原圖形的面積與該圖形分割的所有圖形的面積和相等”這一觀念進行自主推導,這樣的動手分割、動手推導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突破課堂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鍛煉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思維探究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切記不能將課堂上成傳統的滿堂灌,否則,既不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要組織有效的操作探究活動,要確保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
總之,對于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我們要組織多種操作活動,要鼓勵學生在自主操作、主動探究中輕松地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而在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也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金鳳.動手操作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5(18).
[2]楊賢鳳,黃偉添.小學數學課堂動手操作有效活動組織的策略[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