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宏
摘 要:中小學的銜接問題是教育者面臨的突出問題,必須引起教育者的深思,應該從學生心理、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知識體系等多方面入手,多方聯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小學生向中學大門的邁進。
關鍵詞:銜接;理性;興趣;能力
中小銜接是當前中小學教育的突出問題,而主要成因是中小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缺少協調、交流、合作,很多學生在知識、能力、心理承受等方面的銜接出現問題導致大量流失生出現,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要想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中小銜接關鍵是做好如下銜接:
一、心理承受能力的銜接
在心理承受能力的銜接上,要做到小學“放”,中學“扶”。
小學生依賴性強,大多數事情要尋求教師的幫助,而中學對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自主、自強、自立。一上中學,學科增加了,面對的教師多了,學生會覺得應接不暇。沒有了那種“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冷漠孤單,在心理上一時會調解不過來,對接受新的同學、新的教師、新的學校就會產生影響。
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小學要向中學靠攏,盡量逐步放手,為學生上中學做好鋪墊,而中學教師則應伸手接一把,給學生一個適應的過程,班級沒有局外人、邊緣人,多尊重學生、多親近學生、多關心學生、多理解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營造更加濃厚的同學情、師生情、校園情吸引學生,留住學生。
二、學習興趣的銜接
中小學二者課堂教學風格也是截然不同的,小學的課堂重在調動,注重激情,而中學的課堂容量大,重理性,重意志力。只有了解二者課堂的不同風格,及時調整自我,中小學才能實現一個良好的銜接。小學生的課堂興趣占主導,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極短,教師要靠興趣、激情去感染、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追求一個好的學習效果。中學的課堂由于密度大,重理性,就相對要求學生表現出一定的自我意志力完成學習任務。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從六年級升入初一,只是經過暑期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可能一下子長大,完全適應初一的學習生活??晌覀兞晳T上把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完全分割為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很少顧及這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自然覺得沒興趣,這就要求小學六年級的任課教師要有計劃地深入到初一的課堂,初一的教師也要深入到小學六年級的課堂,彼此了解對方的課堂,取長補短,給學生一個鋪墊、一個緩沖的平臺,讓他們感覺到學習的快樂。
三、學習能力的銜接
學習能力的銜接,小學是關鍵。一個合格的小學畢業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樣才有可能適應中學的學習。作為小學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生的興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進行教學模式探索與創新,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為將來適應初一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從抓預習入手
預習是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最直接、最經常,更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師一入學就應很好地抓住預習這一環節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從抓問題入手
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只有會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才能有進步。我們常說:“疑則思,思則變。”就是這個道理,抓問題是提高的關鍵。
3.從面向全體入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識特點制訂整體的各年段自主學習的初級目標、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目的是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愿學;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巧學;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
4.從實踐入手
讓學生充分思考,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體驗、去感悟,自然樂此不疲。
作為初一的教師,對于新生,首先要對整體學習能力進行測試。只有逐步解了真實的情況,課堂上才能知道課怎么上,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完成教學任務最適合于學生。
四、知識體系的銜接
從知識體系來說,學生一升入初中,在所學知識方面,教師講的能聽得懂、能跟得上、能學得好是學生能有效銜接的重要因素。初一的教師要對小學六年級的教材內容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回過頭來,才能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課堂。
五、學習品質的銜接
俗話說:良好的習慣得益終身。學習品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學生學業的成敗,對他們一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1.注重養成教育
從小學一入學就要把養成教育細化到平日的教育教學中,堅持以身示范、常抓不懈。教師要時刻牢記教書先要育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呈現出一道無與倫比的美麗風景。
2.中學要把接力棒接好,做到傳承與發展
中學教學偏重的是分數,因為中考、高考分數至上,往往就忽略了學生學習品質的后期培養。作為中學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品質的現狀,面對現實,對學生加強教育。
參考文獻:
[1]余建淳.“九年一貫”中小學數學教學有效銜接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5).
[2]鮑獻青.中小學教學有效銜接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