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礪
對于我們農村的小學生來說,作文是一個老大難,一寫作文不少學生都會緊皺眉頭,他們怕寫作文。但是作文又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它是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所以,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要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寫作。下面,我就作文的閱讀與積累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薄的見解。
一、搞好課內閱讀,豐富和拓展學生語言
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個體智力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6~12歲是一個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兒童存儲語言信息的最佳時機,讓他們多背一些好文章,并將學習的過程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這對于學生談作文興嘆是一個很好的補償。因此,在課堂上,我盡量精講巧練,擠出時間讓學生多背誦:課文要求背誦的段落一定要背到,沒有要求背誦的好文章,我也要求學生背誦優美詞句或自己喜歡的段落。新教材每冊書中都涉及以語言美、風景美、人性美為典型的經典內容。這些內容都是編者為我們設計好的語言積累的最好素材。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學生在文本中欣賞美、感悟美、積累美,而有感情的誦讀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文章,有感情地熟讀并背誦,甚至默寫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將這些經典的語句爛熟于心,可為學生今后的語言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找春天》這篇文章語言清新自然,充滿了美感。教學時,我先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播放春天萬物復蘇的視頻片段,再伴以舒緩的鋼琴曲,當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中后,伴著音樂,我緩緩地誦讀起課文,這樣的朗誦一下子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合著音樂愉快地找起了春天。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幾個淘氣的孩子,又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個害羞的小姑娘,這樣入情入境的朗誦,學生似乎看到了春歸大地,萬物復蘇,祖國大地一派欣欣向榮的美景。在聲情并茂的誦讀中,找春天的歡愉中,很快學生就將這篇美文收藏在自己的記憶中了。在后來有關描寫春天的作文中他們很自然地用到了“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小草探出了頭,以及躲身藏藏,遮遮掩掩”等詞句。正所謂聚沙成塔,才能厚積薄發。讀得多,背得多,應用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另外,為了拓展學生閱讀內容,提高閱讀興趣,我還見“縫”插“針”,補充擴展閱讀內容,比如,學習了《密西西比河風光》,同學們為密西西比河風光深深吸引,更為大自然的魅力所感嘆。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我上了一堂延伸課——夢想課程《遠方的城市》第15課《我身邊的城市》。我讓學生課前去學校圖書館或者網絡上收集他們知道的城市的相關信息,在課堂上用優美的文字向老師和學生敘述他們所了解的這些城市的自然風光、人文特點。然后讓他們分小組完成以下內容:(1)寫一篇小小說:今天,我來到××城市,我將在這里找到一份工作……(2)寫一篇關于這個城市歷史的文章,體裁不限(詩歌、散文、魔幻小說、說明文均可)。(3)寫一篇關于這個城市未來的想象:2020年,我來到了一個叫做×××的城市。
在這堂課上,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大膽暢想。學習情緒高昂,不僅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還豐富了他們的閱讀內容,提高了寫作能力。
二、搞好課外閱讀,提高閱讀興趣
學生讀寫人記事寫景的文章時,讓學生熟讀精思,摘抄好詞佳句,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他們掌握了讀書摘抄的方法后,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多讀。讀后除了摘抄好詞佳句,還可以寫讀書體會或讀后感。另外,我還在班里舉行美文朗誦、故事大王等比賽;舉辦“讀書筆記”小明星的評選,優秀的學生推薦到學校參加作文評選。在作文課上,我鼓勵學生把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起來;作文講評時。對靈活、恰當運用課外讀物中學到的好詞佳句的學生大力表揚。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作為老師,多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而推薦書目,即向學生推薦與所學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如,學了《蟋蟀的住宅》一課后向學生推薦法布爾的《昆蟲記》;學了《媽媽的賬單》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以及與課文有關的四大名著等,讓學生從小就能接觸到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同時也向學生推薦對他們有益的圖書,如《少年百科全書》《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狼圖騰》《名人傳記》等。教師的推薦雖然只有一兩句話,但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有著導向的作用。
一個人的學識、人格、品位等無一不與他的文化修養、文化品位、知識積淀有關,而這些都離不開平時的積累。學生的語感、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功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各種材料中積累的,在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不斷積累、轉化中形成的。所以教師將課內、課外閱讀緊密結合,再加上悉心地指導,并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那么學生積累的語言知識一定會越來越豐富。
參考文獻:
[1]楊慧麗.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積累學習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林湘閩.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