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立吞”二字,非常符合互聯網時代的思維。立,是一種姿勢,吞,是一種吃相。一個人站立著狼吞虎咽,放在過去,絕對是叫花子腔調,也為一般市民階層側目。所以當臺灣朋友將我們四個上海吃貨帶到臺北上引水產,看到一塊牌子上面赫然寫著四個美術字:立吞美食,我著實是嚇了一跳的。
進入上引水產,我是滿懷好奇與欣賞的。這是一個有大屋頂的市場,有些地方則以露天花園的形式展開,夜色朦朧,燭光搖曳,還有小樂隊在熱帶植物叢中放送輕醉人的音樂。它類似日本漁市場,有幾個很大的活體水產區。進入這個區域,門口的小男生會朝游客手上噴灑一點藥水,防止你在觸摸水產品時將致病菌帶給它們。價格與上海相比當然是非常便宜的,還有冰鮮區和調味品區,后者就是小型超市,各種你想象得到的烹飪海鮮的調味品在這里都有。
臺灣朋友告訴我:這里曾經是臺北最大的一個水產批發市場,從日本來的海產品在此登陸,在最短的時間內流向飯店、超市和市集,這幾年因為互聯網的沖擊,物流形式實現了多樣化,這種初級版的批發市場就不得不轉型。那么,用好品牌影響力和價廉物美的原材料,就能成為不可替代和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上引水產由日本三井集團經營管理,它是臺灣最有實力的日料企業,經營者把水產販賣與餐飲、生活家居、生鮮超市結合成一體,用新鮮豐富的食材,以及一站式的配套服務贏得了消費者的胃袋與口碑。怪不得!日本人是從來不會錯過賺錢機會的。
據說有一家餐館以海鮮套餐取勝,人均1200元臺幣,折合人民幣300不到,不算貴,但我們找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如果自己在池子邊捉來蟹啊蝦啊,稱好分量拿去廚房加工,也不失為經濟實惠的選項,但所費時間較長,一小時后旅游巴士將來接我們回賓館。幸好有服務員為我們指路:不妨去立吞區嘗嘗。于是我們就往人聲鼎沸的立吞區一頭扎去。
領了號,我們趁排隊時間在一邊翻看菜譜,得知這個大屋頂下有立吞美食、火鍋區、海鮮吧、壽司吧、炭烤區壽司等小區域。而人氣最旺的立吞美食由日本全國壽司比賽冠軍的料理長武田正彥坐鎮,供應品種除了壽司,也有燒烤、刺身、主食、酒和飲料。很快就輪到我們了,這個區域只有狹長的一條,兩邊擺滿了桌子,個個杵著,老少無欺。有一邊靠著柜臺,類似回旋壽司,食客頂喜歡擠在這里,看得到廚師在玻璃窗后面有條不紊地操作,順便嘮上幾句,有特別要求隨時提出。
因為看到鄰桌正在立吞的美食有著如此駭人的分量,我們就保守地點了兩份不同價格的套餐,另加兩份吸物、一條烤魚、一盤刺身拼盤、四瓶啤酒。眼前穿插跑位的服務員才二十來歲,一律水兵服著裝,像大學生打工,問了幾位,被禮貌而含蓄地否定了。很快,我們點的食物上桌了,兩大盤花色壽司,兩條烤魚又加了一條,四碗吸物——不是裝在漆木小碗里的,而是大碗!碗底沉著好幾塊結結實實的魚肉,這碗湯下肚,基本就飽了。壽司也不像上海一般日料店里毯子似的薄薄一片,而泰山壓頂似地按下一大塊,叫飯團好可憐地龜縮著不得動彈。刺身更不必多說了,新鮮,厚實,肥腴,每一口咬下,都讓甜鮮味充溢著口腔。還有忘記名字的三條烤魚,呈現著不一樣的質感和滋味。因為食物充足,我們真有點不顧吃相了。
最終是扶墻而出,還棄留了幾塊壽司,四條漢子,總共花費2666元臺幣。
微醺中想起10月底關張的銅川路水產市場,移至他處絕對是一個重生機會,也應該有升級版的內存吧。那么從業者是否也能引進這個模式,讓吃貨們專程去立吞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