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博文(陜西咸陽)
晉文公以信圖強
文_劉博文(陜西咸陽)

晉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43歲的時候,由于晉國內亂逃到秦國,先后又在翟、齊、鄭、楚等國流亡長達19年。長期逃亡使他備嘗艱辛,閱盡了人間冷暖,更使他對社會、對民情有了深刻的體驗。在這諸多的體驗中,他悟出了一條真理,這就是“欲成大事,必取信于民,取信于天”。這一思想在“春秋無義戰”的時期確實是具有前瞻性的。
由于晉國長期內亂,百業凋零,饑荒遍地,民不聊生。晉文公十分焦慮,就向謀士箕鄭請教?;嵵换卮鹆艘粋€字“信”。晉文公問:“怎樣才能做到‘信’呢?”箕鄭解釋道:“做國君的要從心里認識到‘信’的重要性,要在尊卑名分上講信用,在發出政令上講信用,在處理事情上說到做到。”晉文公又問:“講了信用又會怎樣呢?”箕鄭回答:“當國君從內心認識到信用的重要性,那么善惡就不會混淆了;在尊卑名分上講信用,每個人就會各安其所,忠于職守;發號施令的講信用,那就會事半功倍;處理事情講信用,老百姓就會安心干好自己的事情。總之,老百姓都知道國君講信用,咱晉國就會萬眾一心,什么事情都不怕了。晉文公認為箕鄭講得有道理,就封他為新上君長官。更為重要的是,晉文公以信治國理政,使晉國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人人安居樂業,很快強大起來。
春秋時期,周天王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大小諸侯國少說也有上百個,有的勢力很強大,甚至公開與周天王分庭抗禮。但是晉文公為了自己的霸業,十分精明地打著尊王的旗號。當時的周襄王貴為天子,其夫人狄隗與其弟私通,周襄王一氣之下把她給廢了。沒想到因為狄隗是小小的狄國的人,于是狄國人興師問罪,嚇得周襄王逃到鄭國去避難。按道理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都應該來援助周襄王??墒悄敲炊嗟闹T侯國竟然都只在一旁看熱鬧。只有晉文公信守諸侯必須聽令天子的章法,帶兵把狄人趕走,迎周襄王回到京城。這一舉在天下博得了一個“尊王攘夷”的美名,為他稱霸贏得了輿論上的先機。
我們常說“春秋無義戰”,就是說那時候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沒有正義可言,晉文公也不例外。但晉文公的超常之處就是能夠在“不義”的征戰中十分重視取信于民。一次,晉文公出兵去攻打一個小小的原國,本以為帶三天的口糧就可以了。結果三天沒有攻下來,晉文公就命令撤兵。密探報告說:“原國最多只能支撐一兩天了,咱們撤兵太可惜!”晉文公思考了一下,說:“我說過出征三天,現在三天已到,就應回師。如果再打下去,雖然可以征服原國,但我卻失去信義。信義存,才能號召百姓,信義亡我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于是他果斷地下令撤了兵。沒有想到當晉兵剛剛撤走,原國認為晉文公講信譽,將來可以依靠,就前來投降了。
晉文公以信為尚,最典型的表現是在城濮晉楚之戰中。這是春秋時期一場大戰,也是晉文公最終確立霸主地位的一場戰爭。本來楚國當年在晉文公落魄流亡楚國的時候有恩于他,一次楚成王在和他席宴時,那時的晉文公千恩萬謝地說:“大王呀!您對我這么好,將來我如果當上晉國的國君,一定要好好報答您!”楚成王追問道:“你打算怎么報答我呢?”晉文公想了想,說:“金錢美女您不稀罕,萬一咱兩國交兵,我愿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若是這樣還得不到大王您的諒解,那我們就只好刀箭較量了?!背赏趼犃?,不禁哈哈大笑,連說:“坦率坦率,一言為定?!笨蓻]有想到,當時的談笑在城濮之戰中竟成了真事。
城濮之戰時楚成王讓一個十分自負高傲的將軍子玉擔任總指揮。這個人根本沒有把晉文公放在眼里,把晉軍的“退避三舍”當成自家的勝利而窮追不舍。其實此時的晉軍也不理解其中的奧秘,心中不但窩火,更是憋著勁。晉文公看到這些,立即叫人解釋原委:“過去我答應楚晉真的交戰時,晉軍要‘退避三舍’,今天是實現諾言的時候。如果我們三退到九十里的城濮,楚軍還不停止進攻,那么這是非曲直也就清楚了,我軍再戰也不遲?!惫粫x軍退到了城濮,楚軍仍然不肯罷休。這時候晉軍早已義憤填膺,所以晉文公一聲令下,晉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把楚軍打得一敗涂地,霸主的地位因此而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