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3D打印3D
—— 中國國際創新發展論壇暨博覽前瞻
文/本刊記者

制造業智能化可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
4月16、17日兩天,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你會看到足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全球最多國家參與之3D打印作品”亮相,3D打印機開源之父Adrian Bowyer博士也將親臨深圳,率領團隊用3D打印機打印3D打印機;各國特色技術項目將在大會現場路演,并當場尋求合作伙伴及進行技術轉讓;來自德國工業4.0研究基地的Toni Drescher教授,也將現場發表演講,為中國工業智能化道路給予一些啟迪……
3D打印技術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常在模具制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如今該技術已在珠寶、建筑、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等領域有所應用。
近日,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的一位大學生Amons就通過3D打印機為自己打印了一套矯形牙套,相較于售價高達8000美元的透明隱形牙套,他使用一臺真空注塑機在3D打印的模型上做出了透明隱形牙套,僅花費了60美元,為此省了一大筆錢。而使3D打印機進入平民視野的是來自英國的Adrian Bowyer博士,他2008年成功發布全球首款開源的桌面級3D打印機RepRap。他將機械設計圖紙、電路圖紙、控制源代碼等無償放到了網上供任何人免費下載。這一開創性的項目,使得原本動輒數十萬元的3D打印機降至現在的幾千元,甚至3000元以內都能買到一款不錯的桌面級3D打印機。專家預測,如果沒有Adrian Bowyer和他的開源3D打印機項目,全球3D打印機的普及運動至少將推后5至10年。大會當天,作為3D打印機開源之父的Adrian Bowyer也將親臨深圳,率領他的團隊,用5-10臺Fisher 3D打印機,打印另一部Fisher 3D打印機(塑料部分),實現“用技術創造技術”。此外,Adrian Bowyer還會在現場發表有關3D打印的主旨演講,討論未來制造的趨向。
繼第十三屆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3D打印巨型馬云半身像及中銀大廈等作品驚艷全場后,本屆大會結合“一帶一路 互聯互通”這一主題,你將看到組織方邀請“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每個國家一位大學生代表,通過使用中國制造的3D打印機,選擇最能代表本國的耗材顏色,打印一個駱駝組件,并用本國文字寫上“一帶一路 互聯互通”字樣。作品完成后,將作為全球最多國家參與的3D打印作品,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大會特設500平米的移動健康專題展區,包括“感知未知,智能互聯”體驗區,“互聯網 + 健康醫療+智慧家庭”聯展等,觀眾將在現場看到世界各地移動健康廠商齊聚一堂、不分你我,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健康設備互操作兼容性測試,展示醫療級的健康設備互聯互通系統解決方案。對參會的用戶可以說是一次絕無僅有、見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與設備的絕佳機會。
國際創新合作經驗豐富的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ITTN) 作為活動承辦方,攜手國際康體佳健康聯盟,舉辦康體佳中國年會,以“互聯互通、健康中國”為主題,齊聚300余名智慧健康相關的中外政界首腦、業界領袖、專家學者、企業高層、權威媒體等重量級嘉賓親臨大會現場。
據ITTN相關負責人介紹,康體佳中國年會將會是一次最具國際性的行業盛會,現場將會有來自中國、美國、意大利、韓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行業專家、企業等參會,參會代表更是覆蓋四大洲。康體佳健康聯盟、挪威衛生部、印度衛生部、中國移動、中國泰爾實驗室、松下、歐姆龍、華為、富士康等都將參會、演講、展示。
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大會當天,還將首次公布富士康全球75個國家平臺將運用康體佳標準等最新重大信息。
作為技術轉移與合作的重頭戲,示范項目路演及合作對接將于4月16-17日全天進行。
推介項目涉及移動健康、智慧城市、高端制造等各個方面。例如意大利Khymeia 公司開發了虛擬現實康復系統,這一系統是享有全球專利的獨特系統, 它基于虛擬現實技術來實現康復和遠程康復的效果。目前,虛擬現實康復系統已被用于運動神經康復、運動康復學、有氧呼吸康復以及老年人跌倒監控和預防的控制。
而隨著我們對智能設備的依賴越來越大,數據存儲和能否獲得存儲數據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而且未來這個問題將變得越來越普遍。英國Digi-O公司開發了更小、更快的無線解決方案——便攜式數據存儲,這將省去數據存儲的麻煩,并減少數據損失的痛苦。值得關注的是,Digi-O研發的裝置擁有以極高速度(每秒超過6千兆比特)傳送大量數據的新型光中斷技術系統,并擁有專有編碼及超級數據加密等獨特技術。
大會現場將選取類似有潛力的項目,進行約15分鐘的項目路演,并結合互操作性測試活動,對項目后期的發展給予指導;大會還特設項目推介與洽談專區,開展一對一的推介與洽談,結合項目對接,以提供更多落地和融資機會。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是德國工業4.0研究基地,該大學教授Toni Drescher將于4月16日下午,在大會現場進行關于德國工業4.0的專題主旨演講,他的獨到觀點將為中國工業智能化指明方向。
Toni Drescher表示,德國傳統的制造業很強,但在數字化與互聯網的應用方面稍弱,在這方面較美國晚起步了不少。因此在邁向工業4.0的進程中,建議中國政府可以考慮優先引進一些在智能制造領域有競爭力的IT企業,加快傳統科技和新科技的合作,這樣有利于整個地區邁向工業4.0。
Toni Drescher指出,每一次工業革新都是突然間來的,誰都沒法進行準確預測,但目前,工業智能化已經在歐洲達成共識,預計到2020年之前,歐盟國家每年都會投資140億歐元進行工業智能化的研究,未來5年,80%的歐洲制造企業將會實行數字化生產嘗試。這些技術革新投入,預計將在未來10年給歐盟國家帶來每年110億歐元的工業增加值。
大會還將邀請中美兩國科技領域的重點創新發展主體、國際技術轉移優秀組織、科研機構以及大學、專家,聚焦“創新協作”、“國際技術轉移”等關鍵詞,進行為期2天的國際技術轉移最專業和權威的示范培訓。旨在借鑒美國在國際技術轉移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將其適當地運用到中國未來的人才發展戰略中,培養國內技術轉移專業人才。
更多精彩,現場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