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狀態解讀:四成專家創業扎根中國,七成專家對薪酬滿意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期望通過“兩創”探索出穩定經濟增長、實現轉型升級的新路徑。而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達到443.9萬戶,同比增長21.6%。在這一創業風潮之中,調查顯示超過四成(41.9%)的在華外國專家表示正在考慮或已經在中國創業,其中已經在中國創業的外國專家達到兩成(23.6%)。
而在不同年齡段中,31-40歲的中年外國專家在華創業熱情最高,考慮在華創業或已經在華創業的人數占到47.3%;而年齡最年輕的18-30歲群體的比例最低,只有38.4%的青年外國人考慮在華創業或已經在創業。
調查顯示,外國專家當中的博士群體創業最積極,他們當中的44.8%已經在華創業,而考慮在華創業的人數也達到17.5%。比較令人意外的是,相較于本科以及碩士畢業生,持高中或大專學歷的外國人的創業積極性更高,已經在華創業的人數達到23.6%,而正在準備或考慮在華創業的人數也達到19.1%。
對于外國專家而言,在創業過程中缺乏政策的支持是他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27.3%),而文化/語言問題(20.6%)和人脈資源(18.3%)也是他們在創業過程中必須克服的問題。但是將目光聚焦到正在準備創業以及考慮創業的外國專家群體身上,我們發現對于他們而言,技術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啟動資金問題也相當突出。

外國專家對我國天使基金發展現狀的看法(%)
創業環境對于創業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我國也正在逐步打造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在其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創業環境與政策》中也指出,2002-2012年間,中國創業環境條件總體上在逐步提升。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旨在提升各級政府和各個地區對大眾創業的支持力度,搭建良好的創業平臺。
本次調查中我們也詢問了外國專家對其所在城市創業環境的意見。從非常差到非常好,分別記1-5分,結果發現在華外國專家對中國城市的創業環境感到一般,平均得分僅為3.28分。而在所有外國專家居住的城市當中,蘇州的創業環境最讓當地外國專家滿意,其得分高到4.28分。
調查顯示,22.2%的外國專家認為我國天使基金的發展不如國外,而認為我國天使基金發展優于國外的外國專家僅有不到一成(9.1%)。
雖然我國天使基金發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在我國生活工作的外國專家認為,投資風險性高是我國天使基金運營模式的主要短板(24.6%);而募資渠道少(20.0%)、投資/管理經驗欠缺(16.2%)等問題也有可能影響國內天使基金的運營。

國內天使基金運營模式的主要短板(%)
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上依然存在著諸多不足。中國政府于2008年開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14年國務院發布《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新目標。而通過在華工作生活的外國專家的視角,我們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供更多建言。
調查顯示,認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外國專家與不認可的人數在比例上大致相當。15.5%的外國專家認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比國外做得好,而27.7%認為和國外的情況差不多,認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外國專家達到43.2%。另外,認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工作比其所屬的國家做得更差的外國專家達到36.3%。
在外國專家眼中,中國城市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上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依然是對侵權執法力度的欠缺,選擇這一選項的外國專家達到32.7%。另外,認為專利審批手續繁瑣費時以及專利保護范圍不明確的分別也有26.9%和23.8%,是另外兩個主要問題。
對于這些問題,51.1%的外國專家認為應該加強法律保護、完善法律程序,31.9%的專家認為加強執法力度是最重要的解決手段。另外,外國專家們認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各級政府加強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解決措施。
除了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到位之外,外國專家還認為我國專利轉化率不高,而這也成為我國知識創新戰略中的另外一個難題。
據統計,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10.2萬件,同比增長18.7%,增速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26.3萬件,比2014年增長了10萬件,同比增長61.9%。但是,在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完成幾何級遞增的同時,如何實現專利由“量”向“質”的轉化依然是困擾我國知識創新的核心問題。調查顯示,僅有12.8%的外國專家認為中國專利的轉化率高,而認為中國專利轉化率一般的外國專家達到24.0%,另外還有10.5%的外國專家認為中國專利的轉化率低。可以說,這與我國專利轉化率低于世界水平的現狀是相吻合的。
另外,在所有參與投票的外國專家當中,僅一成(10.7%)外國專家來中國之前已經擁有專利。其中,23.1%的專家認為其專利充分發揮了價值;48.0%的專家認為其專利的轉化率一般,僅發揮了少量價值;而認為其專利在中國完全沒有發揮出應有價值的專家則有13.9%。可以說,即便在擁有專利的外國專家當中,專利轉化率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這說明我國專利轉化率不高的問題并不僅僅因為專利本身的質量問題,還在于專利出讓以及技術轉化整體環境所存在的問題。
在外國專家看來,中國專利轉化的主要障礙存在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完備”(36.3%)、“缺乏有效的專利信息和交易平臺”(35.8%)和“社會監管和誠信缺失,專利交易率低”(35.5%)等方面。而在來華前已擁有專利的外國專家除了上述理由之外還突出了企業和市場兩方面的原因,認為“企業和投資者顧慮重重,害怕承擔風險”和“專利本身實用性差,市場價值小,難以轉化”的比例比起所有外國專家選擇的比例高出10個百分點,分別達到37.1%和25.8%。
對于如何破解專利轉化難題,外國專家普遍認為完善專利轉化方面的法律法規,努力打造完善專利交易平臺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

中國城市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上存在的最主要問題(%)
研究發現,當外國專家被問到“您來到中國后,您的薪資水平是否達到了您的心理預期”時,約一成(9.9%)外國專家回答“比預期高”,另外64.0%的外籍人回答“與預期差不多”,而20.6%的外國專家對在中國的薪資水平感到不滿。
另外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年齡因素對外國專家的薪資水平心理預期產生一定影響。18-30歲的年輕外國人中認為薪資水平超過其預期的比例最高,達到12.2%,高于其他3個年齡段約4個百分點。而50歲以上的外國專家對來中國后的薪資水平的滿意度最高,認為來中國后的薪資水平高于預期和與預期差不多的人數比例總和達到76.8%。
在不同城市生活工作的外國專家對其薪資水平的滿意度并不相同。數據顯示,在北京工作的外國專家對其薪資水平的滿意度最高,19.2%的外國專家認為其薪資水平高于預期,79.5%的外國專家認為其薪資水平與預期差不多,對其薪資水平感到滿意的比例高達98.7%;而在成都市工作生活的外國專家對其薪資水平最不滿意,34.0%的外國專家認為其薪資水平低于預期。
研究還發現,來華后許多外國專家在工作方面得到了滿足,認為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的外國專家超過了一半,達到51.1%。其中,外國專家的年齡越大,越認為來到中國以后在工作方面實現了人生追求。另外,相較于大專學歷的外國專家(41.8%),持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外國專家更認為來華后實現了對工作的追求,其中在碩士學歷的外國專家當中這一比例最高,達到57.0%(大學本科:50.1%;博士:50.7%);而對于大專學歷的外國專家,享受到的中國美食比起工作更讓他們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