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 網絡時代,讓娛樂化生存成為了公民的一種本能。這集中體現在傳統社會話語語態和生態變革。受眾從新媒體最初興起時的社會期待逐漸過渡到社會無奈,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聞炒作和媒體公信力缺失事件,選擇使用戲謔、調侃的模式來釋放生活壓力。文章借以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的走紅路徑,探討社會化媒體中呈現的“戲謔化”成因,以及該現象進一步發展對社會話語生態的影響。
關鍵詞 社會化媒體;戲謔化;媒體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013-02
2016年7月28日,一首由上海彩虹合唱團演繹的歌曲《感覺身體被掏空》橫空出世。它畫風另類,又意外寫實,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卻恍若一股清流,沖刷了各大社交網絡,引發網友的熱烈追捧和各大品牌營銷者的二次販賣。
該神曲最大的亮點在它“洗腦卻又接地氣”的歌詞,“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作息紊亂,我卻越來越胖。沙發是我港灣,肚子空空,畫餅做夢,如何放輕松?”緊扣年輕上班族的痛點,句句唱出心聲,引發共鳴。這種病毒傳播式的文化植入形態,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抓到讓人共鳴的內核,從而引爆全場。
1 社會化媒體的“戲謔化”成因
1.1 亞文化環境下的“反精英”浪潮
就我國當前的網絡媒介環境而言,“亞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李良榮曾在《網絡與新媒體概論》一書中談到,與西方社會已形成原子化個人社會不同的是,中國人注重家庭和傳統,因而在亞文化上體現的反抗和批判的維度較少,而更多的是調侃和戲謔的維度[1]。故而,亞文化更多的使用“反對,否定”的聲音來表達自己,這也就衍生了社會化媒體中的戲謔、調侃、詼諧的話語表達格局。
以“90后”為代表的年輕網民的價值觀是去權威化的,去中心化的,他們逃避現實而又渴望表達,他們熱衷調侃搞怪,可以使網絡的戲謔化表達迅速發酵升溫。比如最近大火的“葛優躺”“北京躺”,無不用一種看似頹廢的戲謔主義來進行自我表達。
《感覺身體被掏空》中的歌詞,正是抓住了年輕人的心理,采用“正話反說”的形式,用一大段歌頌老板,強調“我愛加班”,正是用心口不一的反差來諷刺加班不斷的工作,由此折射出壓抑在情緒里強烈的不滿。這種戲謔的表達方式,更能透射出歌者對當前現實的極度關切,以及要求改變的迫切情緒。
1.2 受眾心理狀態的巨變——從期待到無奈
2010年,以微博為首的SNS(社交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人們那時還滿懷期待。每個人在領略自媒體魅力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在虛擬的微博社群發聲和追問來改善社會現狀。不可否認,微博確實在揭黑打貪,在關愛弱勢群體方面也發揮過不小的推動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舒緩了緊繃的社會情緒,起到了社會減壓閥的作用。
然而,隨著商業欲望的不斷膨脹,以及微博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矛盾的愈加失衡,一系列不為網民所理解的事件頻頻發生。當人們發現最初轟轟烈烈的“六小齡童不能上春晚”,最后不過是一場子虛烏有憑空捏造的商業炒作;當人們發現所謂的發言權到最后成為了微博平臺的一言不合就刪帖;當人們發現各種獻愛心送溫暖募捐,最后竟然是落入了發帖者自己的腰包;當人們發現諸多一開始向各方求關注的“新聞大事件”,最后都變成了可笑的“爛尾新聞”……網民的道德底線和社會忍耐正被現實一次次挑戰,而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并不會因此放慢腳步,民眾在應接不暇中,最初的熱情也逐漸被消磨殆盡。
在這一過程中,多元版本的戲謔化的“網絡吐槽體”無不彰顯著網民的智慧。“此事必有蹊蹺”“元芳,你怎么看”都是嬉笑怒罵背后的無奈。戲謔本就有“開玩笑”之意,即向聽者表明“認真你就輸了”。這種插科打諢的表達形式,往往可以在調侃中吐露真情,成為了網民公開評論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2]。
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將工作中的無奈化成了“吐槽”的動力,一句“早上起來征戰北五環,我家住在回龍觀”,說出了多少人早高峰上班難的心酸。這種共鳴似的演繹方法,可以在短期之內收獲最多的關注、點擊和轉發。而這種戲謔的表達方式,相較于一般的“雞湯”和歌頌,似乎來得更真切,更實在。
1.3 媒介即訊息:社會化媒體的普及催生了話語權的變遷
在麥克盧漢看來,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當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已成為主流,新的媒介方式自然會引發新的社會行為,而行為的變遷又將誘發話語權的遷移。社會化媒體的出現為公眾表達提供了全新的舞臺,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曾經由傳統媒體所主導的媒介生態環境。
微博作為當前最大的信息生產源,大概占到了社會信息生產總量的1/3,社會化媒體平臺儼然成為了公共領域決策地。這時,最初的話語權從一開始牢牢把握在傳統大眾媒體手中,漸漸向受眾偏移。公眾迫切渴望在新媒體上“暢所欲言”,對各種公共事務發表見解,但又礙于傳統媒體時代根深蒂固的政治和社會的言論禁忌,不能隨心所欲,只能在各種限制中不斷被重塑。選擇用壓抑真實想法又飽含深情的“隱喻”形式來傳達,這種“隱喻”最終演變成“戲謔”,成為了舒緩心情和情感釋放的
途徑。
近幾年流行過的一些網絡流行語,如“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躺著也中槍”等,無不是高度凝練的網絡話語表達戲謔化的附加產品。這些流行語大都形式簡練、信息量大、修辭多樣化,衍生能力強。從網民心態變遷的角度講,戲謔化的表達方式從一開始的不登臺面,到后來成為被主流媒體都“拿來主義”追隨的潮流。
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曲名本身,就是新近火熱的一句網絡流行語。套用某保健品隱晦的廣告詞,來引發聽者的強烈好奇,可謂“未聞歌聲,先記歌名”。戲謔化的表達方式是廣大網友思維碰撞的火花,在媒介生態環境的變遷中,不斷呈現出全新的光彩。
2 “戲謔化”的進一步演變對社會話語生態的影響
“戲謔化”可以迎來病毒式傳播,恰恰迎合了巴赫金所說的“狂歡理論”:狂歡成為日常化,生活化的現象。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的視頻中,插入了一段精彩的“彈幕”,里面都是加班狗們戲謔的反語:“有需要的話我可以繼續加班”“我每天醒來的意義就是去工作啊”“扶我起來,我還能繼續干”等,無不讓人心酸。這種彈幕文化的引用,實則體現了一種注重個體體驗、個人主體性和個人參與感的狂歡亞文化。
2.1 媒體公信力在“戲謔化”面前搖搖欲墜
伯明翰學派認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亞文化和抵抗”[3]。雖說,傳統媒體依然是當前媒體行業的主流,但受到政治因素和經濟利益的制約,使得其部分公開信息不夠全面。而民眾可以使用“人海戰術”,通過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拼接,往往可以更加快速全面的發現真相,這甚至比媒體更有
優勢。
2.2 消解主流文化權威性,重建傳統社會話語權
從“戲謔化”傾向的功能及特點來說,它屬于一種“破壞與重建”并行的趨勢,挑戰權威,并重塑特定群體對文化的差異性表達。因此,它具有抵抗主流文化、反對文化霸權、調侃主流價值觀的意味。《人民日報》作為中國當前一份極富影響力的主流黨報,陸續在其文章中使用“元芳很忙”“給力”這些網絡用詞;而“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等另類戲謔的新聞標題,也紛紛出現在報紙的醒目位置。
主流媒體使用流行語表明草根文化的滲透力很強,也體現了他們開始關注民生,放下官方話語權的高姿態。然而這也刻意迎合網民需求之嫌,主流媒體似乎正在逐漸喪失對主流文化的引導權,不惜通過降低品位和威信來迎合公眾的注意力。而這種“放低身段求關注”的舉動,可能又會變相傷害到媒體公信力,從而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因此,對該傾向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的同時,還應加強主流媒體的自律意識,自覺抵制亞文化中的低俗之輩。
3 總結
由于個性化媒體的興起,再加上現今媒體所處的復雜的社會環境,人們面對社會轉型期的飛速變化,已經產生了各種不適應,“戲謔”成為了主導社會話語權的一種自下而上的表達。在文化高度繁榮的今天,對一些良性的“戲謔化”文化的傳播,體現了文化為民所創、為民所用、為民所享的思想,更是文化多元生態中的一道風景,不應盲目排斥,還應理性看待。
參考文獻
[1]李良榮.網絡與新媒體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鄭滿寧.“戲謔化”:社會化媒體中草根話語方式的嬗變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7(5):18-13.
[3]孫祥飛.新聞傳播學熱點專題80講[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