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霞
摘 要 “文化云”是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對各類數字化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運用網絡技術建設服務平臺,達到文化資源共享的目的。因此,“文化云”的科學合理應用對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改善用戶體驗,拓寬文化公共服務的方式,提高服務效率,推進服務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
關鍵詞 文化云;數字文化館;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165-02
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信息不對稱”一直是個令人糾結的難題。市民無法獲得文化活動信息,文化場館的優質資源又常無人問津。文化云(即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文化公共服務)的應用,有效克服了這一缺點,它可以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方便快捷地將各類文化資源傳播到應用端,服務于公眾、政府、企業和文化團體,為文化的傳承、傳播、共享、創新開辟了新的渠道。
下面就筆者的理解,對“文化云”與數字文化館建設談幾點粗淺想法。
1 數字文化館建設現狀
1.1 基礎設施日益健全,但設備資源共建共享
不足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充分認識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文化建設不僅是“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黨和國家致力倡導的“四個自信”之一。在此背景下,各級對文化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各地文化館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基礎設施逐步健全,當前各級文化館基本上都具備了數字化服務的能力。但是,由于各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各自為戰,其在資源數量、技術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2 文化資源體量龐大,但數據存儲面臨困難
隨著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深入,各類以文字、圖片、光盤等保存的文化影像資料,逐步轉化為數字資源,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速將越來越快。根據國家一級館的創建要求,各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中都要配備存儲、網絡等設備,為數字文化服務提供基礎設施支撐,存儲容量要達到10TB級。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2月2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全國有3 311個文化館,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對基層文化館來說,在數據存儲和管理方面大都面臨著資金和技術上的困難。
1.3 建設過程百花齊放,但缺乏資源集成的統一平臺
各級文化館紛紛建立專業數字服務網站,在后臺數字文化資源的支撐下,通過網絡讓用戶實現實時的使用和分享。但是,由于各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大都獨立開展,缺少對各級各類文化館進行整合的平臺,館與館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還很難實現文化資源共享。
1.4 整體水平有所提升,但信息化專業人才仍然匱乏
數字文化館建設,涉及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專業知識,對各類專業人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據了解,除省、市級文化館有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外,區縣級由于編制原因,很難招錄足夠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技術對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如對文化館原有人員進行培訓,也難以達到數字文化館建設、維護和管理的要求,無法提供穩定的文化服務。
2 “文化云”的基本特點和重要意義
2.1 有利于建設數字文化資源平臺
數字文化館建設重要的基礎內容之一是建成文化資源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硬件建設指服務器、存儲設備、計算機等;軟件建設指利用一定程序將基礎數據進行邏輯整合,以便以網絡應用。文化云利用虛擬技術,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文化資源進行數據轉化,創建資源內存池,通過不同的配置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文化資源內存池的存在,使跨區域的數字文化資源平臺建設成為可能。
2.2 有利于數字文化資源的存儲和管理
如前文所述,各級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進程中,海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而文化云中的虛擬技術可以將各種軟硬件數據進行轉化,形成虛擬的資源內存池,使數據的存取更加便捷高效。在文化云環境下,不僅可以將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數據存儲于資源內存池,還可以對高速備份、分層次存儲、動態路徑、配置冗余、數據冗余、邏輯卷、I/O、RAID等技術問題通過虛擬技術管理系統進行處理,實現了數字資源存儲的全面覆蓋。
2.3 有利于提高服務效率
文化云中的虛擬技術,不僅使各類數據的存儲更加方便與安全,而且還提高了海量信息管理與處理的效率。當前海量信息處理技術常用的是谷歌公司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系統(BIGTABLE),該系統可以處理FB級的數據信息,能夠快速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特定目的的處理,也為更加高效的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4 有利于智慧運維,“終端”管理者可以“零基礎”上崗
“終端”管理者指的是云里部分軟硬件的管理者,比如區縣級文化館的技術管理人員。數字文化館建設涉及多個學科的專業技術,其軟硬件設施也較為復雜,這對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致使很多基層文化館難當此任。而在文化云技術的支持下,對軟硬件資源進行了整合,創建了統一標準的平臺。在此環境下,數據的存儲、服務的提供、程序的維護等大多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調試、自我檢測和修復,降低了管理難度。
3 “文化云”的主要發展方向
3.1 以群眾為中心,不斷提高文化服務用戶體驗
當前,各文化館數字化建設都側重于服務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也要圍繞客戶加強文化服務產品的設計。要加強對各類用戶需求的調查,不僅重視對文化品種、文化類型需求的調查,也要加強對傳播方式、展示工具、終端設備的調查,了解用戶特點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為用戶提供“對口味”的服務。在文化云環境下,數字文化館不是單向的資源傳送,而是信息資源交互的平臺。如,用戶訪問數字文化館,就會留下不同方式的“電子腳印”。利用這些痕跡,可以分析出訪問頻率、用戶偏好、群體差別等特點,從而深入把握用戶的需求規律,打造“適銷對路”的文化服務產品。
3.2 以技術為導向,有效優化文化資源數字構架
在文化云中,信息流動的方式并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交融的。在文化云技術下,每個文化館的文化數據中心都是云體系中的一個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通過文化云,可以將所有單元的特色資源匯集到一個內存池中,打破了文化資源訪問與交流的地域限制和館際限制,使文化資源的傳播效率得以最大化,其共享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同時,文化云的技術環境也為其他新技術應用創造了平臺,如在文化云體系中可以運用個人信息發布系統、社交軟件、即時通訊技術、移動App等,搭載這些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也有利于不同用戶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也為用戶的文化創作、展示、交流、培訓提供了方便。
3.3 以資源為基礎,科學搭建“文化云”管理服務平臺
要想充分發揮“文化云”的技術優勢,需要建立國家或省級“文化云”管理服務平臺。在這一平臺下,可以分設資源管理、服務推送、產業服務等若干個子平臺,其功能可涵蓋文化行政管理、網絡服務、商品研發、電子交易等內容,為普通群眾、文化企業、文化社團、政府機構等提供不同類型的云服務,還可以對各類用戶的文化需求、社會文化產品發展規律、文化服務成效等進行挖掘、整理和分析,為公共文化機構、文化企業、政府決策等提供客觀、全面、科學的數據服務。
4 結束語
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將“文化云”融入數字文化館建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改進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實現群眾需求與服務資源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改善用戶體驗,優化服務架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文化服務社會的能力,對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露.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2]馮永財.圖書館云計算的應用研究與實踐構想[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7):13-15.
[3]許軍林.云計算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建設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1(3):88-92.
[4]楊霞.利用云計算創新圖書館信息服務[J].情報探索,2011(1):112-ll4.
[5]業界.運用數字文化館實現文化藝術檔案角色轉變[J].大眾文藝,2014(1):20-21.
[6]王伊卓.暢想云環境下的云圖書館[J].河北科技圖苑,2013(1):93-94.
[7]范春玲.基于云計算的公共文化建設初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19-21.
[8]范敏.云計算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與瓶頸問題[J].現代情報,2012(3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