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 柴瑞娟+王力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一決定首次提出了要把政府由全能型政府逐步轉向服務型政府。為公眾提供能滿足其需求的優質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社會公眾需求是服務型政府存在的根本原因,公眾需求決定著政府活動的范圍,即政府的職責和功能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公眾需求。隨著公眾需求的多元化和擴大化,出現了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眾需求擴大的趨勢,所以政府應定位好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切實了解公眾的實際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公眾的公共需求是一組供求關系,只有當這對供求關系處于動態平衡中時,公眾的公共需求才能從公共服務中得到很好的滿足。當公眾需求大于公共服務時,地方政府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當公共服務大于公眾需求時,會導致公共資源的浪費,同時會刺激公眾需求的反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各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公眾的公共需求關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共服務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目前影響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公眾的公共需求不均衡關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和公共方面。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忽視社會發展的觀念、公共財政制度的不完善和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公務員的服務意識薄弱以及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不合理等。
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方面:(1)在長期的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政府始終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路線,各級地方政府的績效考評中出現了“唯GDP論”,過分地強調經濟的發展增幅,而忽視了環境保護、資源的合理配置、貧富差距擴大化等問題,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也逐漸被削弱。(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分配不均勻和轉移支付的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公共服務供給和需求失衡的狀況。(3)政府部門公務員和社會公眾之間的不平等的地位,存在惡劣的服務態度和淡化服務人民意識的現象。(4)地方政府過于重視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的供給,輕視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特別是有利于解決民生問題的相關的公共服務的供給,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投入方面和在各個方面投入比例的不合理,加劇了公共服務供給和需求失衡的狀態。
公共服務供給中公眾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的合理性分析不足、公眾需求的表達機制缺失、公眾監督作用未有效發揮等。(1)公眾的需求決定了公共服務的供給,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的合理性分析不足,就無法確定合理的公共服務供給結構和明確公共服務投入的方向。(2)公眾的組織化程度低,不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需求偏好,公眾需求表達無法有效傳遞給當地政府。(3)公眾參與決策過程的具體途徑缺乏有效的法定化程序,決策過程各個環節并非全部對外公開,在公共服務供給決策中公眾監督作用更加無法有效發揮。
改善公共服務供需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設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
改善公共服務供需關系要繼續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同時建設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1)建立公眾參與的政府咨詢機制: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通過借助于專家團體、社會公眾、咨詢機構等參與公共政策的評估和決策過程,完成向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的轉變。(2)建立符合公眾需求的政府回應機制:政府要能夠積極地對社會公眾的需求作出回應,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3)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對有利于解決民生問題的相關的公共服務的供給,合理調整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投入方面和在各個方面投入比例。
二、加強公眾參與
公共服務供給的決策要切實有效地反映公眾的實際需求,建立準確反映公眾需求的制度,提高公眾的組織化程度。發揮公眾的積極性,促使公眾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決策,保證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夠切實滿足公眾的需求與需求偏好。各級地方政府在尊重公眾意愿的基礎上,階段性地向城市、公眾征集有關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建議,并使之在公共服務的決策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在執行中得到貫徹落實。要建立公眾暢通的公眾表達渠道,切實保護公眾權益,提高公眾的組織化程度,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職責與事權。組織化的公眾能有效有序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減少非理性的意愿釋放,確保在法律范圍內維護其合法權益。提高公眾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保證公共服務供給的決策體現公眾的意愿而非政府的偏好。
三、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要努力打破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和社會組織為輔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努力構建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市場組織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發揮好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和私營企業等不同主體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作用,允許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同時,加強公共服務多個供給主體的互動,實現公共服務多個供給主體多元發展過程中的優勢互補,構建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并存的競爭機制。
落后的公共服務供給和日趨增長的公眾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是公共服務領域基本的矛盾。改善公共服務供需關系,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才能契合公眾的實際需求,才能提升政府治理質量,加快政府轉型、構建服務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