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敦
在新的語文教育觀念的指引下,當今語文教改方案層出不窮。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改變中學生在教學中的被動地位,促使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盧梭說:“音樂包含了比詞語大一百倍的力量。”音樂是溝通萬物的橋梁,會使大腦與之同步,運用音樂的手段,是加強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之一。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以下幾種與音樂有關的表現形式來豐富課堂教學,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置情境,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可以引用歌曲導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利用中學生喜愛聽歌、唱歌的特點,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導入新課,為傳授新課創下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講授《智取生辰綱》時,可以選擇播放電視劇《水滸》的主題曲《好漢歌》,“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些歌詞,不禁讓人聯想到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濟貧的豪爽個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時,分析王熙鳳這個人物形象,可以播放其中的《聰明曲》,“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圍繞此兩句講述與王熙鳳生平有關的事跡,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的內核。
二、借助歌曲,寓學于唱,背誦詩詞
文學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廣博,而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對作品中的情感世界體驗不深。音樂歌曲不僅能傳遞思想感情,而且還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它所表達的甚至比語言文字更深刻、更豐富。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詞需要背誦,而背誦對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中生來說確實頭疼。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利用許多詩詞被譜曲演唱的歌曲,搜集這些磁帶,教學生唱歌,歌唱完了,一首詞也能背了。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等,歌詞語言清新優美,曲調悠揚哀婉,這些都能很好地起到誘發學生深層審美體驗、加深理解課文內容的作用。
三、配樂朗讀,陶冶情操,激發想象
大家都熟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當年俞伯牙鼓琴,鐘子期能根據琴聲聯想到高山流水,可見音樂能激發人們的想象,溝通各個感官之間的審美功能。如,《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別詩,這首詩形式整齊,音節和諧,語言優美,配上鋼琴曲《愛之夢》,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人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歸去來兮辭》配以古箏《寒鴉戲水》,配樂朗誦,聲情并茂,學生就仿佛回到了當年陶潛詩人采菊隱身的南山之下。
在“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大語文觀下,教師應該正視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讓古典音樂和流行歌曲“流行”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氛圍中獲得語文知識,獲得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