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輝
語文教師有很多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精心設計導語是一種重要的有效方法,它能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去。那么,設計導語究竟出于是什么的需要呢?
一、設計導語是教師幫助學生把握教學重點的需要
我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教學中把理清小說情節結構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作為教學重點。我提供出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的歌詞,領著同學們高聲歌唱。雄渾的旋律,激昂的歌聲,把同學們帶到那官逼民反的風風火火的農民戰爭年代,接著我問學生:大家課前已經預習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誰能用《好漢歌》中的一段歌詞來表達魯達這一人物形象?學生回答: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啊。我引導學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魯達性格中最根本的一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說《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看看作者施耐庵是怎樣把魯達這一人物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的,同時也會使我們對魯達的性格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這樣導入,既介紹了社會背景,初步認識了人物形象,又揭示了教學重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設計導語是教師順應學生年齡、心理和生理特征的需要
孩子們天性喜歡聽故事,教師何不講講故事吸引他們聽自己上課?學生在極其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入課堂教學,留下了回味無窮的印象,何樂而不為?我在教學修辭方法《對偶》運用講故事的方法設計了導語:
蒲松齡小時候有一個鄰居,姓石,人稱“石先生”,喜歡對對子。可性格蠻橫無理,常常咬文嚼字欺侮鄉鄰,鄉鄰們對他深惡痛絕。有一回,小蒲松齡決定戲弄一番石先生,問:“我這里有一副絕對對不上來,想請教請教您,不知可否?”石先生一看是個毛孩子,便擺出一副盛氣凌人、不屑一顧的架式說:“你小子出上一個字,我即能對下一個字。”結果兩人一來一往對了起來。“細”——“粗”,“羽”—“毛”,“家”—“野”,“禽”—“獸”,“磚”—“石”,“后”—“先”,“死”—“生”。小蒲松齡說“我的上聯是‘細羽家禽磚后死。”石先生洋洋得意說:“我的下聯是‘粗毛野獸石先生。”
這則故事導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降低了教學難度。
三、設計導語是教師挖掘語文課文自身蘊含的情感因素的需要。
于漪老師為說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設計這樣的導語:“在每個同學的圖畫書里,都有一幅畫——人民英雄紀念碑。當你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曾經想到過什么呢?我是在一個陽光灑滿天安門廣場的上午,瞻仰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層樓那么高,看到它,先烈們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堅硬啊!花崗石、漢白玉,那么莊嚴!那么雄偉!象征著革命先烈意志如鋼。站在紀念碑前,憶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苦歲月,看現在獲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勇往直前。現在,請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活動順序和方位順序,認識、了解、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
這則導語為學生營造情感氛圍,點燃學生情感火花,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語文課文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對學生而言,要將課文中的情感遷移過來,化而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往往需要一種感情氛圍,于漪老師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派的名家,她設計導語總體上都包含一種強烈的感情因素,總是讓自己先入情地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觸情入語,用極富感情色彩的語言描繪出聲情并茂的境界,進而移情于學生,使他們能深入到她所描繪的境界中去,以情感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總之,設計導語是語文課堂教學成功最關鍵的一環,它要求教師努力把握課堂教學重點,盡量順應學生年齡、心理和生理特征,深入挖掘語文課文自身蘊含的情感,這樣,才能點燃學生求知欲望,讓學生不由自主參與到教學中來,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