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恩 蔡曉輝 郭亞杰
一、在文化創新中更新識水觀念
人類必須將自然環境要素視為關心和保護的對象,尊重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既強調自然作為道德客體的重要地位,又要對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積極和消極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建立一種人類與水的顯性的、量化的契約關系。人類應該賦予水以生命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尊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不能認為水僅僅是一個工具,堅決反對唯發展主義主張的“征服河流、開發水、改變水、重組水”的錯誤思想。要樹立水的價值主體地位,建立一種共同遵守的、具有普遍約束意義的道德理念,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人類要通過改變自己,使自己適應自然規律而不是改變自然規律,要通過自己的力量控制自身走向和諧進步。
人類必須更新觀念,認識到和諧發展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統一,是過去發展、現在發展和未來發展的統一。
人類要認識到人與水不是征服與對抗的關系,而是和諧、共生、共進的關系。人類必須從水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通過可持續的方式開發利用水的價值。既要確認水對人的價值,又要確認水的內在價值;既要要求流域人們相互尊重,又要要求人們熱愛水、尊重水生命;既要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又要要求人與水之間的和諧共處。必須認識到,人應該從水的征服者轉變為水的朋友,把水的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和有效治理變成人們自覺的行動。既要承認自然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本源意義,將遵循生態規律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基本準則,又要承認生存和發展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有新的思維,善于從分析性思維轉向整體性思維,善于用生態學的方式思考問題。
二、在文化創新中更新治水理念
注重水資源在效益型、科技型、節約型社會發展體系中的合理開發利用,重視水的生存資源、經濟資源、生態資源等多重價值屬性,注重通過優化配置,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面對水災害,要實現從追求戰勝洪水與自然抗衡向控制與適應洪水相結合的轉變。
人類需要自覺地把保護水的責任扛在肩上,將環境道德記在心中,將生態倫理溶入人類的血液之中,用充滿智慧的心智品質承擔解釋、說明水的處境來啟示人的覺醒的責任。通過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的融合,記錄水文化發展的歷程,書寫尚未被書寫的水歷史,通過良知和記憶洞穿歷史與現實,從平凡瑣細中構建出大氣磅礴、從細語微言中發掘出洪鐘大呂般的知識。
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泛濫下,人類養成了忽視水生命和水價值主體的壞習慣,對水進行了大肆的掠奪和破壞,致使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惡化,生存危機趨于嚴重。其原因在于人們把水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當成了大自然的無償恩賜而受之無愧,可以毫無成本地獲得。傳統倫理學認為,道德的主體僅僅局限于人類,只承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而其他生物族群和自然存在都是任人隨意享用的資源,不具有道德關懷的資格。因此,人類必須更新觀念,尋求新的更合理的發展道路,大力調整處理人與水相互關系的方式和思維,對人與水的關系進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
三、在文化創新中推進法律生態化
要想推動法學的各個學科都更多地關注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就要將保護水的理念貫串到整個法律體系中。建立一種以追求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為目標的新型價值體系和法律規范,形成有利于水保護的國家法律體系,充分反映環境訴求,保證依法治理水。
四、在文化創新中構建節水文化
節水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觀念和先進的文化探索,可以提高全社會的水憂患意識和節水意識。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注重改革要求和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融合,與社會文明建設的融合。努力培養全民的節水意識,增強人們的節水觀念,強化人們在水資源方面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要讓人們清楚,即使在水資源豐富的相對豐水地區,任何人也沒有浪費水資源的權力,也要推行集約式的用水方式。要引導全民尊重水的生命性和自然性,確立人水的平等關系,注重人在水行為中的道德自律,實現對水的道德關懷,增強全社會惜水、節水、護水的意識。要提倡節水型的文明消費,構建一種符合節水型社會要求的消費模式與文化氛圍,自覺采用健康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人水和諧發展。
五、在文化創新中構建水文化教育推動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把握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是了解社會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性、創造性和適應性的必由之路?!睘榱私鉀Q日益嚴重的水問題,要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從水教育的角度審視人們的思想和觀念、目標和行動、政策和方略,正確認識水的功能。要高度重視水文化和水教育建設,充分發揮水教育的作用,努力營造親水、愛水的水文化體系,切實提高人們的“知水、愛水、節水、護水”的意識。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的過程中,大力改善人水關系,積極推動人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