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淮
閱讀課如何適度又有效地培育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在學生思維發展的目標和現有認知水平之間的最近發展區內,通過支架策略設置問題作為橋梁,增加思維的階梯,降低思維的難度,提高學生思維的興趣和成就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
以問題支架的方式承載學生思維發展的任務,符合以生為本的自主學習理念,也尊重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問題支架助力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基于問題學習的有效策略,也應是思維發展的必然路徑,有著很強的操作性和現實意義。
一、分析與概括:引起思維關注與深入的支架
小學生讀課文,喜歡瀏覽,容易受情節的吸引,忽視對語言的品味和內在情感的關注。而事實上文本中的許多詞句并非可有可無的,編者幾經修改編輯,旨在引導學生在精讀細讀中發展思維,提升語感,深入理解課文。因此,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善于挖掘文本中的關鍵詞句作為引起思維關注與深入的支架,引導學生去關注、品味和分析,再將所得概括成結論,形成一個從分析到概括的思維過程。學生則在這樣的經歷中提升思維能力和語言素養。
課例1:蘇教版語文第7冊17課《李時珍夜宿古寺》中的環境描寫,可以襯托人物的精神品質。文章里有這么一個細節:“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庇薪處熡幸鈱⒄n件上“到處是灰塵”“長滿了青苔”“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加注紅色,提問:“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我讀出了廟很破敗,條件很不好。”有的說:“我讀出了李時珍有吃苦精神,對生活環境要求不高。”
這個問題并不難,學生略加思考便能理解,但倘若沒有仔細關注和體會,李時珍不畏艱辛遍嘗百草的奉獻精神就難以水到渠成地得出。教師通過設置這么一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再從列舉的現象里歸納出共性的特點,從特殊到一般,這其實是一種歸納能力的訓練。閱讀課上經常預設這樣的問題支架進行訓練,形成一個思維的階梯,學生便能實現歸納能力的發展。倘若僅僅浮光掠影地讀一下這一段,教師沒有設置問題支架加以輔助或是引導,也不作什么提示,四年級的學生往往不會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更難以體會人物不畏艱難一心為民尋訪藥草的內在精神。 類似于這樣通過問題支架進行歸納練習的素材很多,幾乎每篇文章里都能挖掘出來。若教師用心關注,積極開發利用,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演繹與推理:促進思維清晰與縝密的支架
選入課本的課文適合小學生閱讀,但學生并非閱讀了就得到發展了。文本的挖掘和利用,主導權在教師。因此,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以教材的例子來教會學生閱讀和理解課文,掌握方法技巧,漸而喜歡上語文,這才是語文教師應該追求和努力做到的。如何實現?將文本重構,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設計有效的問題作為支架,開展基于問題的主題學習活動,來展開教學,這樣的語文課才不至于枯燥,卻又能在求索中獲得思維的發展。
課例2:蘇教版語文第11冊21課《鞋匠的兒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所有的參議員都大笑起來,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羞辱他而開懷大笑不已。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后,林肯說:“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庇形唤處熢谠O計教學時,提出“參議員為何而笑?”“林肯的三個‘永遠分別表達什么意思?”“在正義面前,林肯和參議員誰更應該被嘲笑?”三個連續的問題,形成一個問題串,抽絲剝繭,條分縷析,架起促進思維縝密的支架,把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課文片段引向深入思考,進而使學生了解林肯的襟懷坦蕩和智慧應對。
學生是天生的求索者,好奇心重,好勝心強,喜歡老師設置問題迷宮,并樂于在其中尋求答案。倘若教師善于發問,設置的問題難易適中,他們是愿意在研讀文本中不斷思考的。高明的教師將文本作為教學的素材,而將育人包括發展思維作為教學的目標,以此設置有挑戰性的問題支架,實現課堂的重新建構。這樣的課堂將語言學習、思維發展、情感熏陶、價值引領等目標隱藏其中,學生在問題導引的主題活動中不知不覺進行著真正而深入的學習。
三、評價與質疑:引導思維思辨與追問的支架
教學中,我們常常組織學生對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價,這判斷“對”與“不對”的背后,其實是對答案的比較權衡與質疑。經常保有質疑的意識和習慣,則能保持冷靜理性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形成思辨性思維。教師善于捕捉教學過程中的素材,不管是學生的回答,還是自己精心設計出的問題,都要抓住契機,巧妙追問,為我所用,激發和引導學生思辨性思維的發展。
課例3:蘇教版語文第9冊15課《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有這樣一個片段:“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嬰兒降生,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個生日?!庇形唤處熃虒W時,抓住了數字精心設計:文中“近200名”“四分之一”“第二個”這些數字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這一問題使得學生思維聚焦于數字上,仔細思考后會認為用上數字更準確描述事實。這樣的思維練習顯然歸屬于歸納思維訓練。教師緊接著進行第二問“近200名”“四分之一”這樣的表達是否準確?為什么?這個問題帶有明顯的逆向思維的特征。教師針對小學生常規思維中的數字越精確越好的習慣而提出這個問題。沖動的學生當即認為不準確,冷靜的孩子則沒有莽撞發言,教師順勢留足時間讓學生認真思考和討論后。學生逐步發現這兩個數字看起來表述不是最準確,但是最能客觀反映當時的現實情況。倘若一味追求精確,而又不可能有準確的數字呈現,胡亂得出的數字反而違背了事實,那樣反而不準確。
因為問題而出現立體的空間,引導著學生深入鉆研和求索。教師的設問出乎常識和習慣,引起學生的關注,在經過逆向的思考中,擺脫思維的慣性,逐漸找到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形成獨立的思考和結論。而如果沒有教師合適的問題支架來引導,學生也就失去思考追索的學習機會。課堂中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質疑的,更善于利用學生之間相互生成的素材組織辯論,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延展與創造:拓展思維廣度與深度的支架
教師的精心設計問題,演繹拓展出豐富的內容,緊緊貼近目標,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經常設置一些能發散思維的問題支架,讓學生經歷多角度的思考問題過程,他們思維的廣度則能有效拓寬。
問題支架的形式是多樣的,依據課文設計開放性的話題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廣度,或者延展學生的思維深度,這看似拔高了要求,但倘若與文本內容結合得好,既能多角度思考問題也便于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發現文章的語言深處隱伏著的內涵,又能引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好奇,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人的思維能力有先天的遺傳基因,卻也是后天習得的結果。經常利用課堂上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延展性的思維訓練,學生便能在更廣闊的思域范圍內靈活思考問題,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