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清蘭
前段時間聽了學校幾位數學教師的“家常課”,深感憂慮,因為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教課本,或者說“直譯課本”。本文以一個教學片斷為例,探討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到底欠缺了什么,存在哪些“硬傷”。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第一課時“溫度”的教學片斷:
1. 用正負數表示溫度。
師:同學們,老師昨天晚上看了天氣預報,得知北京今天的溫度是零下2攝氏度到5攝氏度。怎么表示這兩個溫度呢?
師:我們觀察一下溫度計(課件出示溫度計),0°為分界線,0°以上的溫度稱為零上溫度,0°以下的溫度稱為零下溫度。其中零上的溫度前面用“+”表示,可以省略;零下的溫度前面用“-”表示,不可以省略。
師:北京今天的最高溫度5℃,記作+5℃,同學們會讀嗎?
生1:正五攝氏度。
生2:五攝氏度、零上五攝氏度。
師:很好,沒錯,這幾種讀法都行。
師:北京今天的最低溫度是零下2攝氏度,記作-2℃,這個溫度怎么讀?
生:讀作“負二攝氏度”“零下二攝氏度”。
師:剛剛老師聽到有同學讀成“二攝氏度”,能夠這樣讀嗎?
生:這樣讀是錯誤的,因為這樣讀就變成了“零上二攝氏度”的意思。
2. 在溫度計上標出溫度。
師:打開課本第84頁,在溫度計上面標出各城市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標的時候,要注意是零上的溫度還是零下的溫度。(學生完成后,用展臺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
3. 給溫度分類。
課件出示幾個城市的天氣預報,把圖中幾個城市的溫度找出來:-15℃、-7℃、0℃、13℃、25℃。
師:請同學們給上面的溫度分類。
生1:分成兩類:-15℃、-7℃為一類;0℃、13℃、25℃為一類。
生2:應該分成三類:-15℃、-7℃為一類;0℃為一類;13℃、25℃為一類。
師:同學們的分類都有道理,分成兩類的,把0℃以下歸為一類,0℃及以上歸為一類。分為三類的,則把0℃以下歸為一類,0℃歸為一類,0℃以上歸為一類。
4. 比較兩個溫度的高低。
師:零上與零下的溫度怎么比較高低?零上的溫度比零下的溫度高。
師:兩個零上的溫度的比較,數值大的溫度高,如25°C>13℃。
師:兩個零下的溫度的比較。數值大的溫度反而低,如-7℃>-15℃。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幾句話。現在會比較兩個溫度的高低嗎?下面進行練習。
從上面的教學片斷來看,說這節家常課“傷痕累累”,一點也不夸張。下面,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教材的深入理解,提出“醫治”這些“傷痕”的幾個“處方”。
硬傷一:“直譯”教材。我們先看下列的問題(圖1)。面對圖中的問題,授課教師只出示了北京的溫度,然后就自己在那里唱獨角戲,“零上的溫度用‘+多少度表示,零下的溫度用‘-多少度表示”。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欠缺考慮的。
處方一: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北師大版教材里面有幾個人物,比如說“智慧老人”,他其實是一個教師的形象,在一些需要特別強調的知識點或者較難處理的知識的時候,都會出來講解或者強調。上課開始不久,就出示“天氣預報”情境圖,然后就苦口婆心地進行說教。教師是否考慮過,這樣的教學有效嗎?學生的能力、思維以及數學素養能夠得到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
對于圖1的問題,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 讓學生想辦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
2.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去表達。
3. 把學生的“發明創造”展示出來,并進行激勵性的評價。
4. 對學生的“發明創造”進行梳理、歸納、提升、升華。
當把這些環節處理好了,智慧老人才閃亮登場,他說出來的話,也就水到渠成。
整體來說,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去發揮聰明才智,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最后學生不一定能夠說出“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這樣規范的數學語言,也不一定能夠表達得這么完整。但我們需要的是學生能夠“蹣跚獨步”,不必強求他們“健步如飛”。
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想辦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教師給了學生時間與空間,學生也會回饋教師驚喜:學生可能會用文字表達、符號表達、箭頭表達、方塊和圓形表達,甚至可能會用加減乘除等運算符號去表達……肯定會有很多出彩的表現。這正是我們新課程理念所追求的“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硬傷二:望文生義。“打開課本第84頁,在溫度計上面標出各城市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圖2)。書上的這個問題僅僅是讓學生在課本上“涂一涂”嗎?這種處理教材的方式顯然過于草率。
處方二:讓學生成為知識的運用者。在溫度計上面標出各城市的溫度,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在溫度計上用彩筆“涂一涂、畫一畫”。教師需要思考,怎樣處理教材,才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正負數的區別。因為剛剛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用“正負號”即“+、-”表示溫度,現在可以再次回歸到溫度計上面,進一步加深學習“+、-”在溫度計上面是怎樣表示的,在生活實際中感受“正負數”。這也是單元大標題的根本要義——生活中的負數。通過在溫度計上面表示各城市的溫度,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正負數是一對相反的量”,可以從溫度計上直觀反映:以0℃為界,越往上顯示溫度的數字越大,溫度越高,越熱;越往下,顯示溫度的數字同樣是越大,但是,溫度越低,越冷。這些都可以讓學生看著溫度計來說,而不僅僅讓學生“畫一畫”。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圖2的信息,不僅要學生畫,還要他們說,練習各城市溫度的“正負”表示方法;說出對“正負數”在溫度計上面所處位置的感覺。雖然不用強調說出“相反的量”這樣規范的術語,但能把大概的意思表達出來,也會對下節課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回到筆者開頭談及的教學片斷,單純讓學生畫一畫,畫完后展示一下,這部分就結束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道練習,還需要讓學生回應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硬傷三:缺少建構。“零上與零下的溫度怎么比較高低?零上的溫度比零下的溫度高。”比較兩個溫度的高低,是教材中的第三部分內容(圖3),需要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的嗎?教師的說教能讓學生領會正負數的本質嗎?
處方三:讓學生成為知識的體驗者。從圖3可以看出,這部分內容是不需要直接告訴學生的,教師只需要做好引領的作用,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討論、交流和發現。正如教材中的“淘氣”“笑笑”一樣,笑笑可以通過溫度計去判斷哪個溫度高,哪個溫度低;淘氣則直接開動腦筋,張口就來。所以,在比較溫度的問題上,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只需要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引領,讓學生提出問題,借助溫度計去解決,然后進行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呢?筆者認為可以提出三個引導性的問題:
1. 零上與零下溫度怎么進行比較高低?
2. 零上與零上溫度怎樣進行比較高低?
3. 零下與零下溫度怎樣進行比較高低?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后,讓小組匯報的重點內容放在“問題三”。因為這個問題,雖然有生活實際作基礎,但是與學生以前所學的數的大小相比較的知識是相背的。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是數字大的這個數就大,現在反過來,零下的溫度,數值大的,溫度反而低,這個數也越小。匯報過程中,學生還可以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表演其實會使學生對“高溫、低溫”“冷、熱”“正、負”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會理解得更透徹。多種方式和手段,都是為了在學生頭腦中“打下烙印”,為后續的“正負數大小比較”的學習埋下伏筆。
誠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教師把每節課都上成經典課,但是,教師至少要認真研究教材,解讀教材,知道當下數學課堂的立足點。如果教師在處理教材方面,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么,我們的課堂一定是“遍體鱗傷”。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