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軍
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的回憶。它既是教學觀念及行為的總結,也是教材及教學方法的總結,還是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總結,是整個課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就歷史課來說,其課堂總結有深化教學內容、鞏固新授知識和理清知識結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立足教材知識,超越教材認識”。
一、歷史課課堂總結要有啟發性
所謂啟發性,是指歷史課課堂總結要注意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前理解”能力(原有知識結構)對知識展開有規律、有目的的思考。這是讓學生深層次理解歷史知識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有效途徑。
(一)通過表格、圖片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將零散的歷史知識轉換成具體知識組合,從而形成解決新歷史問題的獨立系統。
我在對“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這一內容進行課堂總結時,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美國為什么能夠避免走上法西斯專政的道路?”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表1的規律,形成一個獨立的知識結構系統。爾后,指導學生以此為例仿制兩個關于德國和日本的表格,啟發學生解決一個新問題——“德國、日本為什么走上法西斯專政道路?”這樣,被啟發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思維更富有規律性、目的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必須強調的是,在啟發學生對歷史問題展開有規律、有目的的思考時,一要注意啟發的手段要新穎,要能激發學生興趣,打開思考的大門;二要始終堅持史論結合、歷史唯物辨證等史學方法。
(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和真實感,從而啟發學生對現實與未來的思考。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歷史的人物、事件、現象等歷史因素,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考察、理解,以討論探究、歷史情景劇表演等方式再現歷史,“玩穿越”,以此啟發學生認識歷史的本質聯系,分析成因,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預示歷史的現實意義和未來趨勢。
我在對“鴉片戰爭”這一內容進行總結時,選取鴉片戰爭前夕,各方勢力對鴉片的態度不一作為材料(請看表2,根據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整理),讓學生扮演各方勢力編排一段歷史情境對話,讓學生“穿越”到1840年前去認識這段歷史的真實,思考:1.主張“禁煙”是不是明智之舉?2. 主張“弛禁”的人就是賣國、迂腐之流嗎?3. 鴉片戰爭可否避免?如果可以避免,政府應如何做?如果不能避免,原因是什么?4. 假如今天遇到類似的問題,作為政府應該做什么?作為個人,你應該做些什么?
問題1、2,旨在啟發學生重塑對歷史的理解,再現歷史的真實性和復雜性。
問題3,旨在啟發學生對歷史規律的探索。
問題4,旨在啟發學生形成歷史的現實意義和對未來的憂患意識,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歷史課課堂總結要有深度性
所謂深度性,是指歷史課課堂總結要引導學生有深度地認識、理解歷史知識、歷史的發展過程和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課堂總結應注重于以下兩點:
(一)突出歷史的因果性,增強學生對歷史發展必然性的認識。這還得從歷史發展的宏觀上、整體性出發,去深入的挖掘歷史人物活動或歷史現象的前因后果,并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處理。
學生在學完必修一《美國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一課后,對美國歷史興趣很濃,選擇了“美國內戰”作為自主研究性學習課。為了讓學生認識這一事件發生的歷史必然性,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 美國獨立后為何存在兩種經濟形式?2. 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為何無法調和?3. 假設林肯沒有當選總統,美國內戰能避免嗎?
問題1,引導學生從美國獨立前的經濟狀況、獨立戰爭的領導力量、獨立后統治階級的組成等三個方面深入思考,得出結論:這兩種經濟形式的并存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問題2,引導學生從勞動力和市場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角度深入思考,得出結論: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唯有戰爭方能解決。
問題3,黑人奴隸制度是《1787年憲法》未能解決的歷史遺留,阻礙了美國的社會進步,廢除黑人奴隸制度是美國人民共同的愿意,從這兩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得出結論:歷史發展趨勢是無法改變的,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任何一個觸動到雙方利益和矛盾的焦點——黑奴存廢,都會導致內戰的爆發。
最后,請學生綜合概括,得出總的結論:美國歷史的不可逆轉性,兩種經濟形式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歷史發展趨勢的不可阻擋性,決定了美國內戰必然會爆發。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內戰是美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的認識。
通過此例,不難發現,教學中這樣得出的總結,是自然而然的,而非教師“填鴨式”的結論。突出了歷史的因果性,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發展必然性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運用歷史理論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所以,課堂總結是要有深度的,否則達不到上述的目的。
(二)多角度、多層次地深入挖掘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間的內在聯系,并將其具體化。歷史發展的本質是通過歷史現象反映出來的。只有將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具體化,才能透過現象理解本質,才能認識歷史的真實性和復雜性。
對“兩次美國戰爭、兩次鴉片戰爭”等知識的掌握,只有將它們的內在聯系具體化,才能理解它們發展的本質。單以“美國兩次戰爭”為例,揭示獨立戰爭與內戰的內在聯系,可以采取比較的分析方法,對比兩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斗爭目標、斗爭結果和革命性質等因素,啟發學生得出如下結論:1. 獨立戰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第一個障礙——英國的殖民束縛,提供了第一個前提——國家獨立;內戰掃除第二個障礙——黑奴制度,提供第二個前提——工商業資產階級單獨掌握全國統治權。2. 兩次戰爭都是為開避資本主義發展之路而展開的。據此,形成“美國內戰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延續和深入”的認識,同樣的方法也可形成“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深入”的認識。這樣,學生不僅對這兩個知識點都有了深度的理解,而且還能從整體、宏觀上去駕馭知識。
值得強調的是,課堂總結在突出深度時,也應堅持“論從史出”的基本原則,所謂“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顏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