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虎成
廣州市南海中學傳承“任重致遠”的百年校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校致遠特色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在多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建章立制,建立現代的法治文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完善學校治理結構。依法治校首先要調整學校與社會的關系,依法辦學;第二,要調整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使之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第三,學校內部管理要按照法律原理運行,體現法治精神。
學校是一個小社會,內部管理應做到立法、行政(執法)、監督三權分立,保證公平法治。教職工代表大會行使學校立法權,各種事項應在收集民意的基礎上再討論制定;校務委員會是執行機構,行政人員是“執法”人員,執行相關工作,形成執行決議;黨委會、校務監督委員會和工會行使監督權利,監督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
法治是一種剛性管理,制度必須科學。南海中學積極探索數據化、科學化、人性化的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了教師出勤、工作量、滿意度調查、教學業績、教研成果、學生學業成長與發展等數據庫,這些數據既在評價系統中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學校制定相關的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廣開言路,建立民主的治理文化
1. 大膽放權,給民主以制度保證。給中層自治權,促使部門領導發揮個人特長,帶領部門積極思考、主動做事;給教師話語權,使每個制度方案都有教師參與談論;給教師自決權,在成長中發掘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學校還在新學期讓教師、科組、年級填寫工作安排意向表,充分尊重個人意見。
2.專家治校,給民主以組織保證。把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分開,建立學術委員會,負責教師職稱的評審與推薦、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鱗選與推薦、崗位設置方案的執行、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方案的審議;設立學術專家組、課題組、致遠特色課程研究會、生涯發展指導組、致遠心理工作室、質量聯席會等學術性組織,負責學校教育教學專項改革工作。
3. 建立平臺,給民主以硬件保證。建立平等的教師對話、師生對話及與家長對話的平臺,通過教職工群、學生群、家長群、校友群,及時公開校務信息,收集各群體的反饋,形成多樣化的互動機制,保證更多群體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
三、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的團隊文化
在和諧的團隊氛圍中,教師常常被感動、被激勵,樂意與團隊其它成員共同努力。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教師的工作壓力大,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緩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教學是分學科進行的,但是學生學習是不分學科的。不同教師的教育教學都同時施加在學生身上,學生壓力極大。這時候急需教師的團隊合作,建立和諧的團隊文化,設立共同的目標,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為此,南海中學改革了管理模式,調整了處室、年級組、學科組的職能,重視年級組的團隊建設。
1. 降低管理重心,把年級組建設成為管理實體。給年級日常管理權,教育教學工作全由年級承擔,讓教育落實在學生身上;給年級協調權,落實處室的計劃和意圖,指導備課組,引導教師跨越學科邊界,開展富有實效的教育教學活動,開發和實施適合本年級學生的綜合性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給年級評價權,負責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評價,且年度考核、評先評模充分尊重年級意見。
2. 重視干部隊伍建設,把行政團隊建設成為最能戰斗的集體。日常管理的事務性工作下放給年級后,處室主要進行業務指導和服務,工作更加專業、高效,分工不分家,互相合作,形成整體合力。
四、教研引領,建立敬業的教師文化
為了建立愛崗敬業的教師文化,破解教師職業倦怠的難題,學校大興教研之風,廣辟教研門路,重獎教研成果。通過專家引領、名師帶動、課例研討、課題推動、獎優頌優等多種機制引導教師敬業愛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開設“致遠講壇”,2015年多次邀請廣東省各高校、研究院的教授、專家為全體教師進行教科研專題講座; 多次派教師外出參加研討會、學習、培訓,擴大教師視野。
成立名師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提升教師自主研究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教學相長,不僅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而且使老教師突破發展瓶頸,使他們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通過青年教師匯報課、骨干教師展示課、名師示范課、課題研討課等多種形式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大規模的同課異構和評課比賽活動將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形成了教、研、訓一體化的校本培訓機制。
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品質的提高必須依靠課題推動。2015年至2016年期間,學校承擔重點課題《校本教研引領和促進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與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簽訂《能力生根聯盟》協議,啟動了“深度教學”的研究;鼓勵教師自主申報課題,3項課題獲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
此外,學校設置了致遠育人獎、致遠奉獻獎、致遠教學質量獎、致遠教研成果獎,每月評選感動南中人物,每學年評選最美教師,形成了獎優頌優、學優創優的良好氛圍。
五、內涵發展,建立富強的質量文化
1. 好成績,讓家長滿意。學業成績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升學,家長對學校的評價,教育改革的有效實施。在不以犧牲師生的健康為代價,不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未來發展為前提,學校實施“深度教學”,通過發展學科能力讓學生得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好成績。
2. 大舞臺,讓學生滿意。讓學生遠離死讀書、讀死書,開發致遠教育特色課程,對國家課程創造性地實行校本化,大大豐富課程。如“我的校園我做主”系列實踐課程,包括“我的鈴聲我選擇”“我的紀律我維持”“我的校服我設計”“我的時間我安排”“我的恩師我頌揚”“我的考試我自律”等活動,課程內容和實施都由學生自主創設,給學生展示的舞臺,讓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溝通與領導能力、實踐與創新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3. 高素質,讓社會滿意。傳承 “以天下為己任”“積跬步至千里”的致遠文化, 以學校紅色校史喚醒學生愛國熱情,以國學經典誦讀重建文化認同,以青年志愿者活動讓學生感受社會責任,以“致遠馬拉松”砥礪學生意志,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交給了社會一張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