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東 彭凌云 李忠萍
國庫對賬是國庫會計核算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國庫對賬能夠及時掌握國庫資金的運行狀況,規范國庫業務操作行為,防范資金風險,保障國庫資金安全。但從近幾年來縣級國庫對賬工作的實際情況看,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賬工作操作欠規范,對賬手段較落后,國庫對賬人員安全意識不強,使國庫資金安全管理存在較大風險,需引起國庫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國庫對賬工作現狀
目前縣級國庫采取的對賬方式主要是手工對賬。外部對賬對象主要是征收機關、財政部門、代理銀行等,涉及的業務種類有:地方財政庫款、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國庫集中支付資金清算等;內部對賬就是國庫本身,主要包括:總賬、分戶賬、日計表、月計表、余額表等賬表的核對。
1.與征收機關對賬,是由國庫部門按月或按年向地稅局、國稅局提供紙質預算收入月報(或年報),由地稅局、國稅局對賬人員對賬核對完畢后,在預算收入月報(或年報)上加蓋對賬單位印章,簽署對賬結果、日期以及對賬人員名章,在規定的時間內返回國庫部門。
2.與財政部門對賬,是由國庫部門按月或按年向財政部門提供預算收入月報(或年報)、一般分戶賬,由財政部門對賬人員對賬核對完畢后,在報表和分戶賬上加蓋對賬單位印章,簽署對賬結果、日期以及對賬人員名章,在規定的時間內返回國庫部門。
3.與代理銀行對賬,由國庫部門按月出具紙質月度對賬表一式兩聯,對賬核對完畢后,由開戶銀行加蓋開戶銀行預留印鑒、日期以及對賬人員名章,在規定的時間內一聯返回國庫部門,一聯代理銀行留底。
二、國庫對賬中存在問題
1.思想認識不足,對賬工作流于形式。在對賬過程中,無論是國庫還是財政、征收機關,存在對賬走過場的現象,如:對賬單只蓋單位印章,沒有對賬人的簽字和簽注對賬結果“相符”或“不相符”的意見,對未達款項未作詳細說明;對賬結果只核對總額未核對具體款項,未依據雙方賬務逐筆勾對發生額及余額是否相符;國庫收回的對賬單未經審核就直接歸檔。
2.監管制度不明確,難以確保對賬能規范進行。國庫對賬是由對賬雙方共同完成的一項工作,如果有一方不嚴格執行對賬制度,且沒有制度對其進行監管和約束,就難以保證對賬能有效規范進行。在審計中發現,財稅部門對賬不到位、不規范的現象普遍存在,如業務經辦人員參與自身辦理的賬務的對賬,財稅部門不及時處理賬務致使產生未達款項等,而國庫部門對此也沒有制度進行約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實施細則》等制度中針對人民銀行國庫部門對財稅部門如何實施監管的規定都不明確,那面對財稅部門對賬不到位、不規范,也只能是批評教育。
3.對賬時間跨度較長。按照《國庫會計管理規定》:“各級國庫應按日、月、年與有關部門對賬。”但在實際對賬工作中,國庫與財政、征收機關的對賬,一般是按月(或年)進行,由于時間跨度長,導致部分錯賬只能在次月(年)發現,這就有可能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充分的作案時間;在預算收入較為集中的時期,隨著業務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錯賬在12月份,差錯更正業務多,將會影響地方財政當年預算收支的準確性,同時也會帶來國庫資金風險。
4.對賬手段落后。目前的國庫對賬仍是采用手工勾對、人工傳送的對賬方式:一是財、稅、行與國庫部門需對賬的業務種類多、會計科目多,沒有切實可行的對賬標準和方式;二是平時不對賬,月(或年)底集中對賬,如果僅憑手工核對,不僅花費時間長,且容易出現工作差錯,導致雙方對賬不清,隱患風險大;三是手工對賬操作煩瑣,如制度規定“在對賬回單上加蓋對賬印章,簽署對賬結果、日期以及對賬人員名章”等要求,手工對賬方式顯得尤其落后。如果對賬不及時或對賬不認真,出現賬賬不符難以被發現或及時暴露,且風險也難以得到控制。
三、風險防范對策
1.建立激勵機制,保證制度落實。明確國庫部門與財政、稅務、代理銀行在對賬工作的職責和責任。建立和完善對賬制度,將對賬工作納入國庫會計核算日常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通報對賬工作情況,對在對賬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對在對賬工作管理不認真的或者不按時對賬的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使國庫對賬工作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國庫會計核算的工作質量。
2.提高風險意識,強化對賬管理。一是加強崗位培訓,采取多種形式講解對賬要求、注意事項及其重要性,提高對賬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責任心,確保往來賬務及時準確核對到位;二是加強對賬人員和對賬數據的管理,實行開戶單位對賬人員的身份認證制,嚴禁對賬人員違規兼崗,確保對賬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從根本上消除對賬安全隱患。
3.縮短對賬時間,提高對賬時效。要建立外部對賬風險防范長效機制;實行國庫數據集中和財、稅、庫、行橫向聯網后,國庫資金實時到賬,財稅收支數據立等可取,各部門在同一網絡區間,可以隨時掌握部門收支信息,網上對賬便可當日完成;要按照國庫會計核算系統運行規律和系統賬務處理時間,推行按日、周對賬,打破對賬常規,不定期開展突擊性對賬,加大對賬工作頻率,達到適時監測和核對賬務的目的。
4.建立和完善“第三方”對賬制度,防范資金風險。將對賬業務納入事后監督業務范圍,選派政治素質硬、業務素質高和工作責任心強的事后監督人員參與現場對賬,以防范財、稅、行、庫內外勾結挪用國庫資金,充分發揮事后監督的“防火墻”作用。
5.創新對賬手段,提高對賬效率。取消原始手工對賬方式,實現對賬工作電子化,盡快開發中央銀行國庫會計數據集中核算對賬系統,搭建財、稅、庫、行橫向聯網平臺,加快電子化網絡進程,建立和完善單位電子對賬方式。通過橫向聯網平臺,按時完成財、稅、庫、行等部門的日間對賬,以求降低對賬成本,減輕對賬工作的勞動強度,提高國庫對賬的工作效率。
(作者單位:人行九江市中心支行、人行九江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