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崇義縣公安局,江西 贛州 341300)
?
當前形勢下公安機關如何依法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思考
吳玲
(崇義縣公安局,江西 贛州 341300)
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不僅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且社會治安大局穩定是對公安機關提高執法能力的重大考驗。作為公安機關,必須認真貫徹中央、公安部領導關于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視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以保證轄區治安大局穩定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公安機關;預防;化解;社會矛盾
(一)主要類型。一是由各種日常紛爭引發的社會矛盾。一般由家庭、婚姻、鄰里糾紛、產權糾紛、勞資糾紛、涉眾型經濟犯罪等引發,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突發式矛盾糾紛。二是由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由于歷史原因和制度制約,造成其時間跨度長、情況復雜,往往難以直接找到解決依據,從而引起鬧訪、纏訪、赴省進京訪等非理性上訪。三是由利益訴求引發的社會矛盾。社會經濟轉型、轉軌過程中因利益格局調整致使一部分人利益受損而引發,由此形成了涉及低保、改制企業職工等眾多特殊群體為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多采取集體上訪請愿、圍堵沖擊黨政機關、攔堵道路等過激行為,不但涉及人數眾多,且社會影響面較為廣泛,穩控處置稍有不當就會產生連帶式波紋效應。四是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引發的社會矛盾。主要是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因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引發矛盾沖突。五是由各種非正常死亡引發的社會矛盾。主要是非因疾病、衰老等自然原因死亡而引發的矛盾糾紛。
(二)主要特點。一是矛盾復雜化。從矛盾糾紛涉及的領域看,既有家庭矛盾、鄰里糾紛,也有侵權責任、經濟利益、社會管理,領域不斷擴大,層面也不斷加深。從矛盾糾紛內容來看,涉及社會保障、勞資糾紛、土地權屬、合同糾紛、刑事判決等各種法律法規,且均與群眾的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從矛盾主體看,逐步擴大到企業工人、個體從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軍轉干部、下崗職工、民辦教師、企業分流人員,甚至包括一些企業事業單位、城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二是訴求利益化。從近幾年排查的勞資糾紛、涉企糾紛、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糾紛、醫患糾紛等矛盾糾紛來看,因不同利益訴求引發矛盾糾紛占99%以上。三是矛盾對抗化。在一些矛盾糾紛中,不少參與者往往與事件本身無直接利益關系,特別是在醫患糾紛、意外死亡事件以及同政府部門的矛盾糾紛中,由于他們可能曾經利益受損或遭受過不公正待遇,懷著對政府的埋怨仇視心理和對利益既得者的仇視心態,在事件中表現出更高的對抗情緒,對直接利益沖突群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農村基層組織弱化。一是基層干部誠信度降低。由于村干部工資待遇較低,部分村干部在其位不干其事,對村民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大不如前,駕馭復雜場面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強、經驗不足,在群眾中缺乏誠信、威信,致使矛盾得不到及時化解。二是農村基層組織調處作用未發揮。部分農村基層組織處于癱瘓狀態,村“兩委”班子不團結,難以有效組織開展矛盾調處工作。三是糾紛調解部門各自為政,互相推諉。承擔矛盾排查調處工作的有“村(社區)兩委”、司法所、法庭、婦聯、民政、信訪、派出所、綜治辦等單位部門,雖然各級強調建立“大調解”體系,但實際情況是矛盾糾紛依然嚴重。
(二)基層化解組織功能退化。少數部門和單位沒有將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真正落實到位,對各類矛盾糾紛不能及時、準確、深入、全面收集掌握,特別是不能及時收集一些苗頭性矛盾糾紛信息,導致一些不穩定因素沒有及時發現、及早化解,錯失最佳調處時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及社會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大量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致使單位內部矛盾,各村之間的爭斗,山、地、水權屬糾紛和經商競爭矛盾等等,無法在基層得到解決,便推向了社會,推向了公安機關。
(三)基層干部工作方法欠妥。少數基層單位對調解工作重視不夠,僅僅滿足于開會、發文件。一些單位對群眾反映的一般性問題,認為是“小問題”“小矛盾”“小糾紛”,拖而不調、調而不解、解而不結。對群眾反映的疑難復雜問題,沒有及時研究制定有效解決辦法,不能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處理上簡單粗暴、敷衍塞責、推諉扯皮。
(四)法律宣傳不到位。隨著依法治國戰略全面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明顯增強,但由于受到各種歷史和現時因素的制約,法治宣傳教育存在不到位、不普遍、不常態等問題,導致大多數群眾對法律法規一知半解,特別是“只強調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愿意承擔法律義務”的思想意識嚴重存在,少數老上訪戶將赴省進京上訪作為一種手段向黨委政府提出不合理訴求,職業化趨勢明顯,息訪穩控難。
一是針對社會矛盾高發性、多發性的特點,實現被動化解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公安機關要順應“矛盾凸顯期”的需要,改變過去以坐等報警、事后查處調解等傳統警務方式,變被動為主動,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初始階段。要落實好“四級接待群眾來訪”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堅持“超前做、主動做、認真做”的群眾工作新方法,加強研判,掌握民意,找準源頭,提前工作,依法依理依情解決好各類社會矛盾糾紛,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二是針對社會矛盾關聯性、擴散性的特點,實現以慢為主到以快為主的轉變。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不僅數量多,而且往往表現出一種連帶性的、迅速擴張的特征,演化空間很大,一些個案問題處置不當極易演化成整體矛盾。面對這種情況,公安機關抓住黃金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多種手段,盡可能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未擴大、未激化、未成氣候的萌芽和初始狀態,獲得最佳的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
三是針對社會矛盾復雜性、多變性的特點,實現單兵作戰到各方聯動的轉變。民眾關注的主要問題多集中在同自身日常生活有直接關系的方面,如就業難、收入差距過大、社會保障滯后、教育、住房等這些社會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滯后于經濟發展,在這樣的情形下,源自民生方面的社會矛盾必然會大量出現,而這些訴求靠公安機關單兵作戰是無法得到解決的。因此,公安機關要形成警種聯動,各個警種都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強信息溝通,履行職能作用,互相補臺,加強協作,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群眾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積極回應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D631
A
1671-864X(2016)10-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