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中圖分類號:S83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4-0019-02
1 飲水
雛鴨出殼后第一次飲水叫“開飲”。開飲通常在雛鴨絨毛較干、能夠站立和行走時進行,時間大約在雛鴨出殼后24~26h。雛鴨一邊飲水,一邊嬉戲,雛鴨受到水的刺激后,生理機能處于興奮狀態,促進新陳代謝,促使胎糞的排泄,有利于“開食”和生長發育。給雛鴨開飲可使用較淺的圓盤或方盤,盤中盛放約lcm深的水,水溫在15~20℃為宜。將雛鴨放入盤中,自由飲水和沖洗絨毛。待雛鴨在盤中飲水、嬉戲3~5min后,將它提起放入圍欄內,讓其自由理毛。第一次飲水通常加入0.02%土霉素,以抑制雛鴨腸道內有害病原菌繁殖,促進雛鴨健康。開飲后可自由飲水。
2 喂料
2.1 開食 第一次給雛鴨喂食叫“開食”。雛鴨飼養過程中,適時開食非常重要。“開食”過早,一些體弱的雛鴨活動能力差,本身無吃食要求,往往被吃食好的雛鴨擠壓而受傷,影響今后“開食”;而“開食”過遲,因不能及時補充雛鴨所需的營養,致使雛鴨因養分消耗過多、疲勞過度而成“老口”,降低雛鴨的消化吸收能力,造成雛鴨難養,成活率也低。雛鴨開食一般放在開飲后進行。現代集約化飼養中,為節約時間與人力,開食與開飲通常同時進行,但通常建議開飲后3h開食。給雛鴨開食時要注意雛鴨的消化生理特點。雛鴨出殼后消化器官發育還不健全,消化系統還沒有受到飼料的刺激和鍛煉,消化器官肌肉還不強健,貯存和消化飼料的能力都較差,所以開食一定要選用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飼料。傳統喂法是用燜熱的大米飯或碎米飯,或用蒸熟的小米、碎玉米、碎小麥粒。食物往往較為單一。應提倡用配合飼料制成顆粒料直接開食,最好用破碎的顆粒料,更有利于雛鴨的生長發育和提高成活率,現在大型鴨場多使用雛鴨料開食。飼料撒放要均勻,面積要足夠大,以保證每個雛鴨都能吃到充足的飼料。對體質弱小的鴨,要耐心誘食,必要時可捉出來隔離飼養或人工喂食。
2.2 喂料 在第一周內,雛鴨相對生長速度最快,應為雛鴨提供充足的飼料和飲水,讓其自由采食和飲水。這一時期提倡少食多餐。料槽內不能斷料,但飼料也不宜過多,避免飼料發生霉變。如果飼料發生腐敗或被糞便等臟物污染,應及時鏟除并更換。雛鴨每日飼喂次數可根據雛鴨生長發育狀況進行適當調整。考察雛鴨生長發育的方法很多,其較為實用易行的是根據雛鴨外形變化來判別。如果育雛期前3~5d雛鴨頸部開始出現食管膨大,腹部開始下垂,尾部開始上翹,說明雛鴨的飼喂和生長發育良好。否則,就說明雛鴨飼喂不好,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糾正。
3 育雛密度
飼養密度是否恰當,與雛鴨發育和充分利用鴨舍有很大關系。飼養密度過大,舍內空氣污濁潮濕,影響雛鴨生長,嚴重時雛鴨容易發生擠壓而受傷,而飼養密度過小,單位面積上雛鴨飼養數減少,鴨舍利用率低,成本高,生產上不經濟,不宜采用。飼養密度一般根據鴨日齡大小、飼養方式、飼養條件、品種、季節等進行調整,不同日齡、不同飼養條件的雛鴨飼養密度如表1。
4 開青和加腥
“開青”即開始喂給青綠飼料。飼養量少的養鴨戶為了節約維生素添加劑的支出,往往采用補充青料的辦法彌補維生素的不足。青料一般在雛鴨“開食”后3~4d喂給。雛鴨可吃的青料種類很多,如各種水草、青菜、苦荬菜等。一般單獨飼喂經切碎的青料,也可拌喂,以單獨喂給好,以免雛鴨先挑食青料,影響精飼料采食量。
俗話說:“鵝要青,鴨要腥”,要及時給雛鴨“加腥”。所謂“加腥”,是指給雛鴨加喂動物性蛋白質飼料。雛鴨生長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的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組成較好,易被雛鴨消化吸收。此外,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礦物質含量也很豐富,適口性好,雛鴨十分愛吃。常用的動物性蛋白質飼料除魚粉外,通常還包括蠶蛹、魚蝦、蚯蚓、螺螄、河蚌等。在飼喂這類動物性蛋白質飼料時一定要注意保持飼料新鮮,不能選用腐敗變質的,以免雛鴨食后引發消化道疾病。一般在5日齡左右就可加腥,先以黃鱔、泥鰍為主,日齡稍大些以小魚、螺螄和蛆為主。給雛鴨加腥通常每天2次,開始時每100只雛鴨每天可喂l50~250g,以后隨雛鴨的生長可逐漸加大飼喂量。在河蚌豐富的地區,不宜給雛鴨飼喂過量河蚌,時間也不宜過長,以防發生維生素缺乏。
5 飼喂次數及飼喂量
10日齡內的雛鴨每晝夜飼喂5~6次,白天喂4次,晚上1~2次;11~20日齡白天喂3次,夜晚喂1~2次;20日齡后,白天喂3次,夜晚喂1次。如果是放牧飼養,則應視覓食情況而定。放牧地野生飼料多,中餐可以不喂,晚餐可以少喂,早晨放牧前適當補點精料即可。若沒有專門雛鴨料,則每1000只雛鴨第1天喂2.5kg的夾生飯;第2天喂5kg碎米,第3天喂7.5kg配合飼料。以后每天增加2.5kg,直到50日齡為止。到達50日齡時,每1000只鴨,每天消耗配合飼料125kg(每只125g)。以后維持這一水平。
6 及時分群
雛鴨分群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一環。雛鴨在“開飲”前,根據出雛的早晚和強弱進行第一次分群。籠養雛鴨,將弱雛放在籠的上層、溫度較高的地方;平養則根據保溫形式來進行,強雛放在近門口的育雛室,弱雛放在一幢鴨舍中溫度最高處;第二次分群是在“開食”以后,一般吃料后3d左右,可逐只檢查,將吃食少或不吃食雛鴨放在一起飼養,適當增加飼喂次數,比其他雛鴨的環境溫度提高1~2℃。同時,查看是否有疾病,對有病的個體要對癥采取措施,如將病雛分開飼養或淘汰。再是根據雛鴨各階段的體重和羽毛生長情況分群,各品種都有自己的標準和生長發育規律,各階段可以抽稱5%~10%的雛鴨體重,結合羽毛生長情況,未達到標準要適當增加飼喂量,超標準的要適當扣除部分飼料。
7 衛生管理
隨著雛鴨的日齡增大,糞便不斷增多,極易污染墊料。在污穢、潮濕的環境下,雛鴨的絨毛易沾潮、弄臟,病原微生物也容易繁殖。因此,必須及時清除糞便,勤換墊草,保持舍內干燥清潔。喂料用具每次喂飼后清洗干凈,曬干后備用。保持飲水衛生。育雛舍周圍的環境也要經常打掃,四周的排水溝必須暢通,以保持干燥、清潔、衛生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