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森+王學新
中圖分類號:S858.322.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16)04-0025-02
鴨杯葉吸蟲病是杯葉吸蟲寄生在鴨的小腸或盲腸內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1 病原
鴨常見的杯葉吸蟲有東方杯葉吸蟲、普魯杯葉吸蟲和盲腸杯葉吸蟲三種。
東方杯葉吸蟲,屬吸蟲綱、杯葉科。新鮮蟲體呈淺淡黃色,近于白色,肉眼見芝麻大小,呈橢圓形,大小為0.9~1.4mm×1.1~1.4mm,有兩個吸盤,口吸盤位于蟲體的頂端,呈球形,咽發達呈圓形,咽的后面是腸支分叉處,腹吸盤比口吸盤小得多,位于腸支分叉處,腹部有一個龐大的粘著器,凸出于蟲體的腹面,睪丸并列于蟲體中部的兩側,卵巢呈球形,位于蟲體的左半側,緊靠左睪丸。卵黃腺圍繞粘著器分布在蟲體的周圍,前界達咽附近,后界抵達蟲體末端,陰莖囊巨大,位于右睪丸和生殖孔之間,生殖孔開口于蟲體末端,蟲卵呈淺黃色,橢圓形,大小為0.1mm×0.07~0.08mm。
普魯杯葉吸蟲蟲體呈梨形,體表有小刺,大小為0.80~1.00mm×0.6.~0.65mm。口吸盤位于前端,大小為0.12~0.13mm。腹吸盤常被粘附器覆蓋,不易看到。咽呈圓形,直徑為0.07~0.08mm。兩腸支不到達蟲體后緣。蟲體腹面有一個非常發達的粘附器,直徑0.315~0.550mm,常突出腹面邊緣。睪丸圓形或卵圓形,左右斜列于蟲體的中部,大小為0.20~0.25mm×0.15mm。雄莖囊十分發達,呈棍棒狀,大小為0.27~0.50mm×0.07~0.14mm,常為蟲體長度的1/2~3/5。生殖孔開口于蟲體末端,常可見雄莖伸到體外。卵巢位于睪丸下緣,常與睪丸重疊,大小為0.11~0.12mm×0.08mm。卵黃腺呈大囊泡狀,分布于蟲體四周。子宮內蟲卵不多,相對較大,大小為98~103μm×65~68μm。
盲腸杯葉吸蟲蟲體呈卵圓形,大小為1.175~2.375mm×0.950~1.875mm,在蟲體腹面有一個很大的粘附器。口吸盤位于蟲體的頂端或壓頂端,大小為0.125~0.160mm×0.130~0.170mm。咽呈球狀,大小為0.120~0.150mm×0.110~0.145mm。食道短。兩個腸支盲端伸達蟲體的亞末端。腹吸盤位于粘附器前緣中部(多數被卵黃腺覆蓋,不易見到)。粘附器很大,大小為1.150~1.800mm×1.050~1.750mm。睪丸兩個,呈橢圓形、斷棒狀、長棒狀、三角形、鉤形、紡錘形、錐形等多種形態,排列無規律,大小為0.280~1.300mm×0.130~0.375mm。卵巢形態近圓形,位于蟲體腹面的中部偏左側,大小為0.135~0.250mm×0.140~0.260mm。雄莖囊呈長袋狀,位于蟲體的后端,偏向蟲體的右側。卵黃腺比較發達,分布于蟲體四周。在童蟲,可見明顯的口吸盤、咽及粘附器,但體內無成熟蟲卵。蟲卵大小為0.075~0.098mm×0.055~0.075mm。
2 生活史
東方杯葉吸蟲的終末宿主為鴨、雞、鳶等。中間宿主有2個,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是麥穗魚、鯽魚等。蟲卵在第一中間宿主內發育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離開第一中間宿主后到麥穗魚等第二中間宿主的肌肉內結成囊蚴;鴨子等終末宿主吞食麥穗魚等即被感染。
普魯杯葉吸蟲也有2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如紋沼螺),第二中間宿主為麥穗魚。終末宿主如鴨吞食麥穗魚后,3~5d囊蚴即可發育為成蟲。
盲腸杯葉吸蟲的生活史目前已基本明確。第一中間宿主是稻田中的截口土蝸螺,第二中間宿主為泥鰍。當鴨子采食到含有感染性囊蚴的泥鰍后,第3天即可在糞便中檢出成熟蟲卵,說明從囊蚴到成蟲發育只需3d。
3 流行病學
東方杯葉吸蟲、普魯杯葉吸蟲可感染雞、鴨、鳶等禽類,各種日齡均可感染。傳播途徑與接觸有關中間宿主有關。本病在我國各個省份均有分布。
而盲腸杯葉吸蟲目前只感染番鴨和半番鴨,偶見于20~100日齡的產蛋麻鴨,各種日齡均可發病。發病季節多集中在每年的9月份至來年的1月份(即晚稻收割后的1~3個月)。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多見于有山、有水田的農村山區,有發生過本病的地方每年都有本病例的出現。
4 臨床癥狀
東方杯葉吸蟲、普魯杯葉吸蟲寄生在鴨的小腸內,主要刺激小腸壁產生卡他性炎癥。患病鴨精神、食欲不振,但渴欲增強。常發生下痢,糞便呈水狀,有時混有脫落的粘膜。病鴨消瘦、羽毛無光澤,死前口腔常流出混濁的黃水,有時可見混有大量的蟲體。病程1~3d,病鴨常因脫水而突然發生死亡。病死鴨機體脫水、眼球下陷,肝臟輕度腫大,膽囊擴張,膽汁色較淡,肌胃內較空虛,角質膜易脫落。多數病例,腸腔內充滿液體,其中混有大量的蟲體和脫落的腸粘膜,腸道粘膜呈卡他性炎癥,有時可見小腸粘膜出現條狀灰黃色小痂塊和潰瘍灶,痂皮易刮落,可見淺紅色潰瘍面。小腸炎性腫大,切開腸道見腸壁明顯卡他性炎癥。
而鴨盲腸杯葉吸蟲病是由盲腸杯葉吸蟲寄生于鴨盲腸內的一種新型寄生蟲病,又稱鴨盲腸腫大壞死癥。鴨子到水田放牧后5~7d發病,病鴨群出現部分病鴨精神沉郁,吃料減少或廢絕,拉黃白色稀糞,隨后幾天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升高,到10d后死亡率又逐漸減少,耐過的病鴨表現生長緩慢。用一般的抗生澀、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效。剖檢見2根盲腸腫大異常明顯,盲腸表面有不同程度的點狀壞死或斑狀壞死;切開盲腸可見內容物為黃褐色糊狀物,并有一股難聞的惡臭味;盲腸內壁壞死嚴重并呈糠麩樣病變,仔細查看在腸粘膜上可見到卵圓形的蟲體,有時在盲腸還可形成黃色糠麩樣阻塞物。個別病例在直腸也可見腫大壞死病變。
5 防治
5.1 治療 發病鴨群實施驅蟲,常用的驅蟲藥有硫雙二氯酚、阿苯達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對本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療效。
5.2 預防 做好流行地區水域的滅螺工作。禁止鴨群到有本病流行的水塘、河溝中放養。定期使用廣譜驅蟲藥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