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靈燕 楊成虎
摘 要:本文基于奈達的對等理論,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研究翻譯中的視角轉換與翻譯對等問題。首先對視角轉換的具體類型進行分類,并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繼而以思維對等、文化對等、情感對等和行為對等四個方面為著眼點,考察英漢互譯中運用視角轉換的理據(jù),旨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翻譯的對等。英漢互譯中的視角轉換現(xiàn)象,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給翻譯從業(yè)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視角轉換 翻譯對等 思維方式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文化多元性的環(huán)境中,隨著國內外的密切交流,國外紛紛設立了孔子學院,出現(xiàn)了漢語熱。而翻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翻譯是一項基于了解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背景而進行人類跨語言文化的轉換、傳播和交流信息的活動。曹青(1995)指出:“翻譯,就其本質而言,是將儲存于一種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信息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的信息?!倍暯寝D換是在不同的思維方式下進行翻譯的重要手段,是清楚準確地表達信息的必要條件,是實現(xiàn)翻譯對等的良好方法。
二、研究綜述
英漢互譯中的視角轉換與翻譯對等的研究是目前翻譯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此課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外國文化傳入中國的時候。前人時賢在不同的理論、視角、方法下就此問題展開了非常有意義的研究。研究內容主要聚焦于視角轉換的具體類型和翻譯對等的理論。
邵衛(wèi)平在《英漢視角對比及翻譯中的視角轉換》一文中從英漢民族的文化差異入手,通過描述、分析九大視角轉換的具體類型:肯定與否定、主動與被動、動態(tài)與靜態(tài)、人稱與物稱、抽象與具體、順向與逆向、替代與重復、省略、主語與主題、形合與意合,并給予相關的例證與翻譯策略。張勤在《英漢互譯中的視角轉換與等值翻譯》一文中指出受制于中英文各自語言的結構特點,在中英文互譯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正反轉換、句式轉換、主體轉換和詞義的褒貶等翻譯技巧和方法。連淑能(1993)在《英漢對比研究》中對比分析了十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專題,內容涉及英漢的語法特征、表現(xiàn)方式、修辭手段、思維習慣、語體風格、翻譯技巧以及某些文化因素,試圖把學術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劉宓慶(2005)在《新編當代翻譯理論》中根據(jù)文化戰(zhàn)略的考量,把握翻譯學意義理論的核心與要旨,著眼于翻譯的共性,提綱挈領地觸及了中國翻譯理論的特性,并指出了中國翻譯理論對策核心思想即“功能代償”,以及翻譯學宏觀架構和整體性研究的重要意義。
尤金·奈達(Eugene Nida)是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學家,當代西方翻譯理論語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奈達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即“功能對等理論”)(張秀梅,2011)。徐向輝(2010)指出所謂動態(tài)對等,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貼切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動態(tài)對等理論是奈達翻譯理論的核心。不少人曾認為奈達只注重內容對等,而不在乎形式對等。但奈達明確提出“內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顧內容不顧形式(呂朦,2007)。同時奈達提倡“讀者反應說”,也就是張潔(2011)所言“奈達以讀者反應作為評價翻譯標準”,即評價譯文的質量要以譯文讀者的反應作為衡量標準,譯文讀者對譯文所產生的反應是否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奈達提出譯文讀者和譯文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讀者和原文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王艷艷,2010)。所以說,“奈達的翻譯理論是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為依歸,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理論”。(丁瑩,2014)。王華(2010)指出“功能對等”理論主要是通過四個標準來指導翻譯實踐的:傳達信息;傳達原作的精神和風格;語言通順、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讀者反應類似。
盡管如此,從思維對等、文化對等、情感對等和行為對等四個方面出發(fā)進行翻譯對等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借鑒前人研究的思想精華,從這四方面對“翻譯對等”進行詳細研究和論述。
三、視角轉換與翻譯對等
本文將翻譯對等分為思維對等、文化對等、情感對等和行為對等4個部分,并通過正反(肯定與否定)、主動與被動、人稱與物稱、動態(tài)與靜態(tài)、抽象與具體、替代與重復、省略、順向與逆向、形合與意合、主語與主題、句式轉換、詞義的褒貶、修辭的具體視角轉換進行分析。
(一)思維對等
思維是人用頭腦進行邏輯推導的屬性、能力和過程。人類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有基本的共性,即相互依存,融會貫通。在思維方式共性的基礎上需要進行思維的調整,從而為實現(xiàn)雙語轉換提供有利條件。西方人深受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和近代理性主義的影響,更具嚴密性;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受“儒、道、佛”三種哲學的影響,使其注重悟性(朱慶、史永紅,2006)。東方人重悟性、重直覺,強調主體意識,以人為本;西方人重理性、重邏輯、重實證,強調客體意識,主客體分明。
1.順向與逆向
東方人喜歡運用順向思維,而西方人傾向于使用逆向思維?!妒酚洝ぬ饭孕颉罚骸绊樦卟?,逆之者不死則亡。”這正是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以時間為例,西方人喜歡展望未來,覺得未來更美好,而東方人更注重過去,比較珍視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Looking back,I do not see the ancients;
Looking ahead,I do not see the wise ones to come.
若按漢語所表達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翻譯,譯文則是“Looking ahead,I do not see the ancients. Looking back,I do not see the wise ones to come.” 這會給英文讀者造成思維上的混亂。因為東方人喜歡運用順向思維,西方人喜歡使用逆向思維。漢語讀者認為“前”指過去,“后”指未來,而英文讀者的思維剛好相反。故例句中所給譯文更符合英文讀者的思維模式。
(2)After you!
您先請!
漢語中的慣用思維是順向的,就像例句中的用法,漢語使用者習慣用“先后”,而英語使用者喜歡用逆向思維“后先”,所以例句中英文用“after”,相對應地,漢語中用“先”。
2.正反轉換
正反轉換也就是肯定與否定的轉換,體現(xiàn)了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轉換,這種轉換使語言有了可讀性與可接受性??隙ǖ恼f法比較直接、平鋪直敘并且是無異議的;而否定的說法則是比較委婉,語氣上有較大的差別。
(3)riot police 防暴警察
“riot”的意思是暴動、暴亂,按照字面意思是指暴動的警察,可是這違背了一般的思維和邏輯,因為警察的職責是維護治安等,所以運用視角轉換中的正反轉換將這詞翻譯成“防暴警察”更貼切,更為準確。
(4)crisis law 反危機法
該詞按照字面翻譯應是“危機法律”,但這種表達令譯文讀者難以理解。而譯者將其譯成“反危機法”,使譯文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5)warm clothes 寒衣
在英文中,“warm clothes”一般表示“溫暖的衣服”,而譯者將這個詞翻譯成了“寒衣”,巧妙地運用正反轉換,使譯文更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寒衣”古時指冬天御寒的衣服,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就居求寒衣?!?/p>
3.人稱與物稱
西方人重客體型思維,中國人重主體型思維。與此同時,視角轉換中主動與被動的轉換類型也必將導致人稱與物稱的轉換。被動句通常要求讓物稱充當主語,而主動句必然促成了人稱傾向,因此英語多使用物稱,漢語多使用人稱。在思維方式上,使用物稱更為客觀準確;使用人稱更加主觀?!睹献印けM心上》中提出“萬物皆備于我”,這是中國人的主體性思維模式。
(6)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me.
我突然有了主意。
英文中以“an idea”作主語,屬于物稱,若譯文也用物稱作主語,就是“一個主意突然來到我身邊”,這種表達并不自然。譯文使用了人稱代詞“我”,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7)A great exhilaration overcame us.
我們欣喜若狂。
漢語一般不說“一個巨大的喜悅淹沒了我們”,所以譯者站在漢語的角度,以人稱“我們”作主語,體現(xiàn)了中國的主體型思維,使得譯文表達更具可讀性。
4.主題與主語
西方人側重“線性”思維,直線推進,所以英文比較直接,倡導開門見山式,往往把重要內容放在首位。中國人習慣于“螺旋式”的思維,思維活動螺旋式繞圈向前行進,所以漢語比較委婉,喜歡娓娓道來,常把重要信息放于末尾。英語是重形合的語言,表現(xiàn)在句子的層面。主語是一句話的中心,統(tǒng)領了整句話,若主語改變,動詞等整句話的表達形式也要隨之改變;而中文重意合,表現(xiàn)在語篇的層面,重點突出的是主題。例如:
(8)His trousers are dirty because the soup is spilled.
因為湯灑了,所以他弄臟了他的褲子。
英文中“his trousers”是主語,漢語中的主語是“他”。例句的主題句“his trousers are dirty”位于句首,而譯文中的主題句“他弄臟了他的褲子”位于句末。這符合英漢各自的語言習慣,英語中凸顯重要信息的內容一般放在句首,而漢語中重要的信息則位于句尾。
(二)文化對等
本文所涉及的“文化對等”概念中的“文化”是從狹義角度出發(fā),并不是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是指與語言運用相關的東西方人的社會生活、認知以及經(jīng)驗等。
(9)What we lose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hake”指鱈魚,“herring”指鯡魚。按字面意思來看,此句可譯為:“我們從鱈魚中失去的將會從鯡魚中得到?!边@種翻譯會使譯文讀者困惑不解。西方歷史上,人們以航海捕魚為生,魚是生存的必需品。而在中國歷史上,為人們所熟悉的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或是“塞翁失馬,焉知非?!保ǔ鎏帲骸痘茨献印と碎g訓》)。譯者只有了解彼此的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為貼切。
(10)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若直譯則為“力大如馬”,這種表達難免晦澀難懂,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而諺語“力大如牛”,在英語中卻沒有“as strong as a cow”的說法。在歷史上戰(zhàn)爭頻繁的西方,馬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馬便無法生存。而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以農業(yè)為主,牛則是農耕最重要的工具,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生活之本。在這種文化差異的背景下,譯者才如此翻譯。
(三)情感對等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具體表現(xiàn)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等,并伴隨著喜、怒、哀、懼等情感體驗。
1.句式轉換
人類的語言充滿了感情色彩,常常用句式轉換來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陳述句轉換為疑問句或者疑問句轉換為陳述句,翻譯中句式的轉換用來表示說話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心理情緒,使表達更為貼切,傳情達意。陳述句包括肯定句與否定句,給人心理上的感覺要么是肯定,毋庸置疑的,要么是堅決不行的。疑問句除了表達心理上的困惑,還能表示無奈等各種情感。
(11)What could I do then except to let them carry you away?
我當時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你被別人帶走。
英文中使用了一個無需回答的疑問句,譯者將其翻譯成肯定句,使?jié)h語表達更自然。同時表達了“我”的無奈之情,表明“我”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的情感。
(12)“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
How did the great rivers and seas get their kingship over the hundred lesser stream? Through the merit of being lower than they; that was how they got their kingship.
漢語中使用了陳述句,譯者將原句拆分成兩句話,形成設問句,使得表達更簡潔,使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設問句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集中讀者的注意力,傳達了解決困惑之情的心理體驗。
2.主動與被動
英語重形合,注重句型結構,往往形成結構被動式,屬于語法范圍;漢語重意合,注重內在意義,往往形成意義被動式,屬于語義范圍。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被動式可以使情感表達更為婉轉,避免了對對方直接的指責。英語通常在施事者不太明顯或需要隱匿的情況下,使用被動語態(tài),使讀者的情緒更加集中于受事者以及行為本身;而漢語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一個泛稱主語(即“大家”“人們”“有人”等等)或直接省略泛指主語,通常采用主動形式表達英語中的被動意義(連淑能,1993:98)。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共同認知是“事在人為”,即人的行為由人來完成,也就是普羅泰戈拉在《論真理》中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
(13)The color desired was not specified in your order.
您想要的顏色沒有在訂單中說明。
譯者沒有把原句譯為“您沒有在訂單中說明您想要的顏色”,是因為原句中的被動語態(tài)使情感表達更為委婉,因此譯者站在接受者角度在翻譯時盡量避免了對對方的直接指責。
3.具體與抽象
英語單詞是由字母組成,通常使用詞綴虛化手段達到表達抽象化的效果,體現(xiàn)了西方情感中理性的方面。這種籠統(tǒng)的用詞能更好地表達某種思想與情緒等。而漢語更注重具體的表達,體現(xiàn)了情感中感性的方面。漢語中有較多的形象性詞語(如修辭、諺語等),使得抽象性表達具體化。
(14)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聰明人防患未然,愚蠢者臨渴掘井。
譯者通過運用成語“防患未然”和“臨渴掘井”將原句籠統(tǒng)的說法具體化,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對歷史文化的解讀,有助于漢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英文表達。同時也傳達了一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情感。
(15)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 frenzied agitation.
他等著她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著急”是情感體驗中的一部分,原句只強調“急”,表達比較寬泛含糊。譯者在翻譯時使用比喻手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化虛為實,更為具體,生動形象,也使“著急”的情感更為具象。
4.詞義的褒貶
詞義本身并不具備褒貶色彩,但在不同的語境中,充當句子成分的詞義就有了情感色彩?!鞍笔侵盖楦兄姓芰康囊徊糠?;“貶”則是指情感中負能量的一方面。根據(jù)人類的慣有觀念以及習慣表達,某些詞固定帶有褒貶意義,這與語言環(huán)境無關。而通過詞義褒貶的用法,能知曉原作者的立場以及所持有的觀點、想法和情感,也就是說,翻譯者要了解原作者的觀點、看法才能將源語準確地翻譯成目的語。
(16)He is rather a politician than a statesman.
與其說他是一位政治家,不如說他是一位政客。
“statesman”常用于褒義,“politician”多含貶義。相應地,譯者將“statesman”譯為“政治家”,一般指身居要職,有政治才干和遠見的政治家;將“politician”譯為政客,一般指勾心斗角、以權謀私的人。譯者明確原文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對詞義進行褒貶翻譯,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17)The hat looks a bit funny with the coat.
這頂帽子與外套搭配,看起來有點怪。
“funny”單獨使用一般指“有趣的”,是中性詞。根據(jù)語境,原句含有貶義成分,因此譯者在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也使用了含有貶義情感的詞“怪”,符合作者想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
(四)行為對等
1.動態(tài)與靜態(tài)
英語中善用名詞,主要體現(xiàn)出英語靜態(tài)行為傾向。名詞化是英語表達的重要手段,通過詞綴的變化,使原本復雜繁瑣的表達和結構簡潔化,達到了詞數(shù)少但信息量大的效果。漢語中動詞使用頻率高,使得表達更為生動活潑。宋朝的惠洪在《冷齋夜話·船子和尚偶》中曾寫道“一波才動萬波隨”,“動”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源頭。
(18)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eater”和“sleeper”屬于名詞,指“吃東西的人”和“睡覺的人”,是靜態(tài)行為表達。若不進行視角轉換,譯文為:“他是一個善于吃東西的人和一個善于睡覺的人?!边@種表達顯得不自然且啰嗦,所以譯文采用動態(tài)行為表達,譯為“能吃能睡”。
(19)I invited him to do some writing.
我把他請來寫信。
“write”是動詞,將其名詞化變?yōu)椤皐riting”,成為靜態(tài)行為表達。譯者使用把靜態(tài)轉換成動態(tài)的方法,將“writing”譯為動詞“寫信”,表明是一種動態(tài)行為,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2.替代與重復、省略
英語多用代詞,喜歡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忌無意義的重復,若需要表達相同的意義,則會采用替代法,用近義詞去替代已使用的詞。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上升到了語篇上下文的層面;漢語講究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重復的表達能使語言瑯瑯上口。而省略就是零位替代。
(20)The book that our teacher recommended was a good one.
我們老師推薦的那本書很好。
英文中用“one”來替代“the book”,避免重復。然而在漢語中,譯者直接省略了“one”的翻譯。兩者皆符合英漢各自的表達習慣。
(21)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entails learning and seeking for explanation.
學問,學問,要學要問;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原句中沒有一個詞重復,但譯者在翻譯時對“學問”進行了重復,這使表達富有節(jié)奏美,使譯文具備漢語的特色。
3.意合與形合
英語注重形合,比較關注語法以及句子結構,句子之間需要用連詞來連接;漢語注重意合,形散神聚,表達形式不拘一格,不受限制,比較隨意,只要所表達的主題是同一個就行。這兩種行為體現(xiàn)了中英文各自的特性。
(22)If you get beyond your depth,you will suffer.
打腫臉充胖子,吃虧的是自己。
英文中使用連詞“if”來連接句子,而漢語中沒有任何連詞,僅用一個逗號隔開。譯者充分注意漢語重意合的表達習慣。
(23)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彩虹有多種顏色,外圈紅,內圈紫。
英文中使用“of”“from”“on”“to”來連接句子成分,譯者充分利用漢語意合行為的語言習慣,翻譯成漢語的,使用逗號隔開。
四、視角轉換與翻譯對等的實現(xiàn)
視角轉換,即適時變通和調整,并不意味著雙語的同步轉換,而是根據(jù)語言雙方所體現(xiàn)的思維模式對陳述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從而實現(xiàn)翻譯對等。但是翻譯對等并非指翻譯對應。對應一般指一一對應,也就是指翻譯者根據(jù)源語的字詞翻譯成對應的目的語,講究的是字字對應;而對等是指翻譯者根據(jù)源語的意思轉換思維模式將源語翻譯成目的語,講究的是意義對等。對應和對等在一定程度上是指直譯和意譯,但又不等同于直譯和意譯,對應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意象,而對等深入到了語言文化領域。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在思維對等中,將“warm clothes”譯為“寒衣”,這就是運用了視角轉換中的正反轉換,將原本帶有“暖”義的詞譯成“寒”,“保暖的衣服”反過來說,也就是“御寒的衣服”,譯者轉換了思維方式,實現(xiàn)了翻譯中的意義對等。如果譯者不進行視角轉換,將其直譯成“溫暖的衣服”,這就無法完整地表達出源語作者的意圖,也會造成目的語讀者思維混亂。所以說翻譯對等的實現(xiàn)方式是視角轉換,在思維方式共性的基礎上需要進行思維的調整,從而為準確地實現(xiàn)雙語轉換提供有利條件。
五、結語
中西方由于在自然環(huán)境、歷史文化、生活經(jīng)歷以及政治經(jīng)濟形態(tài)等各方面存有差異,使得各自擁有不同的前進軌道,這必將導致思維方式的不同并反映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中。王茹(2001)指出,“他們的語言體現(xiàn)在文化差異及其相互影響上”。而英漢互譯使得不同的行進軌跡有了交點,通過在翻譯中進行視角轉換從而實現(xiàn)翻譯對等,使得中西方文化能夠更好地交流、攜手并進、提升軟實力。
如果漢語讀者根據(jù)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tǒng)和固定的思維模式來解讀外語語言體系,難免會出現(xiàn)偏頗,反之亦然。雖然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有隔膜,但是本文以思維方式作為切入點,通過描述十二種英漢互譯視角轉換的具體形式從而實現(xiàn)翻譯對等,使得目的語更符合表達習慣,增強了可讀性,更加自然,也提高了翻譯的準確度,更好地避免了機械翻譯和信息的丟失。
(本文為寧波大學2016年SRIP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曹青.奈達理論與跨文化翻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1995,(3):98-103.
[2]丁瑩.淺論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考試周刊,2014,
(9):20.
[3]胡勇忠,張建佳.從思維方式角度看翻譯中的文化對等[J].湘南
學院學報,2006,(3):61-64.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6]呂朦.對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再認識[J].和田師范??茖W校
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1):185-186.
[7]邵衛(wèi)平.英漢視角對比及翻譯中的視角轉換[J].重慶科技學院學
報,2008,(3):162-163.
[8]王華.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標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
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7):70-71.
[9]王茹.Understanding of Form and Content i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J].承德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3):7-10.
[10]王艷艷.尤金·奈達動態(tài)對等理論與翻譯的使命[J].安徽文學
月刊,2010,(4):172.
[11]徐向輝.尤金·奈達和彼得·紐馬克翻譯思想之對比探究[J].
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88-90.
[12]張潔.奈達翻譯理論的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1,(19):
152-153.
[13]張勤.英漢互譯中的視角轉換與等值翻譯[J].長沙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14]張秀梅.Comparisons between Nida's and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ies[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4):15-16.
[15]朱慶,史永紅.從思維方式看英漢句法差異與翻譯[J].齊齊哈
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徐靈燕 楊成虎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