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從師資隊伍、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材體系多方面加強建設,進行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形勢政策;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194 -01
一、新形勢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被動教課,學生被動學習,課堂出勤率較低。
形勢與政策課的講解大部分教師以宣讀、講解文字材料為主,這種授課方式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升作用甚小,導致該課程的出勤率和其它課程相比較低。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所持的消極態度主要變現為兩類:一類是消極曠課,具體表現為上課時雖然人到了課堂,但是在做其它的事情,如睡覺、玩手機、看其它資料等;另一類是因考勤簽到的約束而被動到課堂。學生對本門課程普遍持消極態度,加之講課枯燥,造成出勤率普遍不高。
(二)教學管理體制不健全,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課程的重要性被弱化日常教學存在隨意性,缺少常規的教研活動、教學研究和教學觀摩等。同時教師隊伍結構不太合理,教師的學歷層次、學科基礎和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目前我校擔任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教師大部分由兼職教師組成,且以兼職為主。兼職教師本身經常承擔比較繁重的管理工作,對教學的投入相對不足,使得他們很難集中精力和時間去研究一些關于形勢政策的理論問題及深層次的熱點、難點問題,精力上的局限及資料上的匱乏,導致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空洞枯燥,在教學中顯示出理論功底不足,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致使教學效果欠佳。
(三)缺乏設置統一的教學模式與固定的教學體系,教材建設落后,教學形式單調目前,形勢與政策課常用的參考資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和《時事》等資料,它們在形勢與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這些材料還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已制約了形勢與政策課課程的發展。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當中,教學形式途徑單一,課程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不強,學生難以學到為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識,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方案和建議
(一)加強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授課專業水平。
高校要堅持專職教師專業化、兼職教師多元化、領導和專家隊伍常規化的建設原則,嚴格遵照教師資格的準入和淘汰的相關制度,促進專職和兼職教師隊伍的結構合理化、科學化。具體來說,可以建立三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專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隊伍、領導和專家隊伍。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學校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著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配備專職教師負責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同時每年開展業務培訓、組織學習、社會實踐考察等活動。
(二)構建課程教學新模式,創新教學方式。
高校要根據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和大學生特點,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徑。為了規范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高校可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分成常規課堂講授、學術專題報告、社會實踐教學三個組成部分,合理劃分相應的教學課時比例,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形成綜合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新模式。第一是常規課堂講授。由專、兼職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嚴格組織實施教學,在課堂講授中既要注重理論引導,又要注意學生運用基本原理來提升正確分析客觀現實問題的能力;既要把握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又要關注時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和因果聯系,增強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同時要注重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的變遷,使教學內容不斷地推陳出新,以展現該課程的時效性。第二是學術專題報告。就一些社會中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定期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舉行學術專題報告。通過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把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和最前沿的學術理論帶給學生,以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對形勢發展的關注、以及對最新政策解讀的需要。第三是社會實踐教學。結合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等,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同時積極開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到社會實踐的第一線或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民族傳統人文教育基地等進行實際體驗,感受國家的發展情況。
(三)根據學科特點,加強教材體系建設。
教材建設是形勢政策課課程體系完善和規范的前提和基礎,教學環節和過程中的教學研究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必須有教材的支撐。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新鮮時效性對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設一套適應形勢發展、滿足教學需要的教材體系。可以拓展思路進行探索:采取主體教材與輔助教材相結合,實現教材建設的穩定性和時效性。
形勢政策課教材的編寫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較穩定的主體教材,即課程的基礎部分和統領部分,應充分體現總體性、概括性、理論性的特點,由基本理論和基本形勢與政策等兩大部分組成。主體教材建設應重點探析當前形勢,如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政治形勢,國內形勢與國際形勢相互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等,實現教材建設的系統性、穩定性;另一部分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圍繞社會熱點問題編寫的輔助教材,突出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契合學生的關注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和積極參與,輔助教材在教研室的組織下編寫,要做到與時俱進、現實新穎,及時把握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收集更新,實現教材建設的敏銳性和時效性,使學生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國內外形勢以及我國的基本原則和立場。此外,要充分借助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構建新型的網絡動態教材體系,滿足教材時效性和動態性的需要。
作者簡介:吳曉娟(1978-),女,漢族,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