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 倪筱楠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環境治理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環境治理存在體制機制性矛盾仍未得到完全解決、以GDP為導向的政府績效標準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等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環境治理問題依然值得高度關注。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環境治理 ?對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環境治理存在體制機制性矛盾仍未得到完全解決、以GDP為導向的政府績效標準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等問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環境治理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環境治理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環境治理(1978~1994)
改革開放使經濟發展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但由于計劃經濟時代生產企業的封閉和緩慢發展導致資源的低效利用,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1978年國家第一次將環境保護列入《憲法》之中,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開端;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的頒布,環境治理工作有法可依;1983和1989年國家召開了兩次環境保護會議,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協調一致性開始得到重視;1992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向清潔能源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期的環境治理(1994~2013)
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由于經濟發展方式落后于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增長呈現出高能耗、高污染等特點,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失調。1994年我國提出《中國二十世紀議程》,指出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是通過法律、經濟等綜合手段;1996年印發《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2002年制定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明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在于環境保護;2009年在聯合國舉行的氣候變化峰會上我國作出“減排四措施”的承諾;2010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制定提出建設穩定、安全、清潔、經濟的能源體系等環境治理方面的新要求。
(三)經濟新常態時期的環境治理(2013-)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有所改善,但還存在著經濟增長較多的依賴資源過度開發,資源能源高消耗、污染排放高強度、產出和效益低下的等特征。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國家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5年,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我國環境治理迎來了新的機遇。
二、我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治理體制機制性問題仍然存在
我國環境治理機構包括中央、地方兩級管理部門,因此,在具體執行中,環境治理工作難免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對環保部門的執行力造成了很大影響,環保部門設置與職能的交叉重疊造成了環境治理的低效率。
(二)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影響環境治理的效果
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默許甚至縱容了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在以環境為代價換取GDP增長的同時,政府為減少財政支出,也不愿進行環境治理。地方政府在唯GDP的政績考核體系下,很難兼顧環境保護的目標。
(三)環境治理法尚不完善
我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經將環境保護寫進《憲法》,制定了《環境保護法》等90多部與環境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600多項地方性環境治理部門規章及地方性法規。但是,在危險化學品污染、核污染、光污染等特殊領域以及不斷出現的新型領域,相應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環境治理相關法律法規系統性、邏輯性尚待完善,部分法律法規間存在相互重復、相互矛盾等問題。
三、經濟新常態下環境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環境治理管理體制
一是強調環境治理及執行的獨立性。在保證司法獨立的并提下,增強環保部在環境規制、法律法規的制定等重大問題上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避免受到某些“強勢部門”、“利益集團”的干預。二是改革環境治理的現有管理模式。對于環境保護工作,將當前中央和地方雙重管理體制轉變為部門垂直管理體制,突出環境保護和治理機構的獨立性,避免環境治理工作受中央與地方雙重領導所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
(二)建立全面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
政府在建立政績考核體系時,要增加環境指標、健康指標、安全指標等社會指標,要強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重的思想,增加環境治理在政府部門考核和干部選拔任用方面的權重。建立環境治理問責機制,當發生重大環境事故時,對主要負責領導及相關責任人追究相應責任。
(三)健全環境治理法律法規
面對環境治理出現新問題,國家要及時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同時也要及時對原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中要加大處罰力度,增加違法排污者的違法成本,對環境污染后果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的責任人,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時,應賦予公眾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強化公眾的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
參考文獻
[1]馮卓.經濟轉型時期我國環境治理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6.
[2]周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視角下的環境規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4.
[3]曾麗紅.我國環境規制的失靈及其治理——基于治理結構、行政績效、產權安排的制度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作者簡介:張曉潔(1984-),女,漢族,河南林州人,就讀于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倪筱楠(1967-),女,漢族,遼寧沈陽人,任職于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管理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