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民益
1.老師說幾句病句或一段病文,讓學生改正。如,我說:“這次試卷我估計能考100分。成績出來,我果然考了100分,我喜出望外。”開始沒有學生舉手,我提示:“喜出望外什么意思?”學生說形容很高興。我搖搖頭,說“不準確,在什么情況下很高興?”一學生查詞典:“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高興。”學生就知道了喜出望外用在這里不太準確,因為考100分是早料到的,不是意想不到的,應該改成其他的詞語。這種形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訓練學生表達的準確性。
2.老師讀幾句或一段文字,讓學生鑒賞。如我讀“風兒不知向小草說了什么笑話,樂得小草前仰后合”與“風兒不停地吹,小草來回搖擺” ,讓學生比較哪句寫得好。學生說第一句好,用了擬人寫法,很生動,很吸引人,讓人難以忘懷。學生通過比較、老師的指點,知道了描寫運用了擬人等修辭手法,把小草與風描寫得生動形象。
3.老師或學生講一些作家的軼事。如 “語言的魅力”的故事:一位盲乞丐,身旁立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我什么也看不見!”可是半天沒幾個人給他錢。一位作家拿起筆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幾個字,乞丐就得了許多錢。可見,語言的魅力多么大!學生通過這一個個故事,了解了表達也是一門藝術。
4.老師出作文題,讓學生說說,遇到這個題目,你打算寫什么。如《最美的風景》,開始很多學生說寫公園的美景,校園的美景,自然界中日出、日落等美景。我引導,這里的美景僅局限大自然中美景嗎,還可以是什么?學生恍然大悟,思維打開,有的說“最美的風景是文明”,有的說“最美的風景是助人”等。經常這樣聊,能幫助學生審題、打開學生的思路,積累寫作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