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
女兒剛入學,養成好習慣
入學是孩子生活的新起點。從孩子背上書包,走進學校的那一天起,他就告別了以游戲為主的幼兒時代,正式跨入了以學習為主的學生時代。這個時期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單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作為家長,在女兒入學的半年里,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養孩子課前認真準備的習慣。女兒進入小學后,首先我讓她知道自己是一名小學生了,主要任務是學習,為提高學習效率,要課前做好準備。如:每晚都要按照課程表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鉛筆,帶齊學習用具。這樣既避免了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孩子到校后學習用具齊備,不丟三落四。剛開始時,我在一旁耐心指導孩子怎樣收拾學習用品,怎么擺放整齊。孩子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慢慢養成了習慣。經過半年的訓練,女兒逐漸能獨立準備所需的學習用品了,我及時給予了她獎勵。
2.培養孩子課前預習的習慣。中國有句古話:“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準備。學習課程知識,課前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預習是促使孩子主動學習,提高聽課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和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對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我對她的語文預習要求是:一畫,大聲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句。二問,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要問家長,自學字詞并寫下來。三析,對課文進行分析,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四答,嘗試回答課后的問題。五提,通過預習,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疑則進”,孩子帶著問題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預習時未能解決的問題上,聽課時就能夠積極主動、提高效率,這正是成功的學習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學習主動,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滿自信,于是成績就好。成績好了,學習更主動,學習興趣更濃,成績會更好,良性循環就此形成。
3.培養孩子課后復習的習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把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比作喝醉酒的馬車夫,只知道一個勁地往前趕,東西顛掉了也不知道。還有一個“狗熊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的故事婦孺皆知,狗熊忙活半天,手里仍然只有一個玉米。我用這個故事告訴女兒要及時復習,溫故而知新。雖然女兒懂得了復習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樣復習才事半功倍,并沒有引起她的重視。如:一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認讀400個生字,孩子認為這要求簡單,多讀幾遍就記住了。結果,讀的時候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合上書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為讓女兒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我要求她做好兩件事:一是努力回憶,二是認真看書。努力回憶就是“過電影”,在大腦里想想老師上課講的內容,然后考考自己:今天老師講了幾個字?哪些字我會寫?哪些字我還不會寫?認真看書,是在預習、聽課、回想的基礎上進行的。看書時,可以看看書上是怎樣寫的,老師是怎樣教的,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于聽課中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時間;對于沒聽明白的地方,讓孩子主動詢問,及時補上。不同的內容要注意交替復習。
4.培養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作業可以檢查孩子的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我要求孩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獨立按老師要求完成當天的全部作業。這樣,既能鞏固當天所學內容,又可防止她養成拖拉的壞習慣。
剛開始,女兒不能認真完成作業。為讓她改正這個缺點,我要求她書寫生字時,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看清字的結構;心到,就是字形要牢記心中;手到,就是字要寫得正確美觀。她的字如果寫得漂亮,我就在家展出,并在展出作業上寫上激勵的話語,家里來了客人讓他們觀看。這種做法讓女兒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認真寫作業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
5.培養孩子發現錯誤并及時改正的習慣。這就要求孩子一要讀老師的批語和評語,認真思考,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二要多看書,不懂就問,直到弄懂為止;三要針對老師的評語自改;四要改后再認真檢查。這樣做可以及時彌補學習中的漏洞,防止錯誤過多過久,從而影響以后的學習。
習慣養成中,家長注意啥
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話不一定正確,但良好的習慣對人的一生真的很重要。
要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
父親和母親的教育目標必須一致,管教孩子的態度也必須一致。父母不能憑著個人情緒與好惡教育子女,今天高興了:“你敢打爸爸,有膽量!”明天不高興了:“你敢打老子?不想活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念,性格也容易喜怒無常。
2.異性相吸。
異性相吸是自然規律。一般來說,母親教育兒子,兒子更易接受;父親教育女兒,女兒容易聽得進去。父親對兒子不要簡單粗暴,母親對女兒切忌嘮嘮叨叨。同時父親要為兒子樹立一個有責任感的男子漢形象,母親應在女兒面前表現出自尊、自強、自立的一面。
3.人前贊子,人后教子。
中國人聽別人稱贊自己的孩子,馬上會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他調皮得很。”孩子聽了心里不好受,覺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不怎么樣,容易自暴自棄。孩子需要贊揚,家長要說到點兒上,不要無原則地贊揚。比如有人說:“你的孩子很有禮貌。”你可以用贊許的目光看著孩子說:“是啊,每天放學回家他都會對媽媽說‘媽媽,我回來了。”待客人走后,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看阿姨贊揚你有禮貌,如果以后你早上上學前再主動給爸爸媽媽說再見就更好了。”孩子不但知道了禮貌是值得贊揚的,還會不斷改進,使自己更有禮貌。
4.嚴而不厲,慈而不軟。
對孩子嚴格要求,不是非打即罵,甚至苛刻地要求孩子,而是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和奮斗目標。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一時哭鬧,就失了方寸,丟了原則,一味遷就,這樣只會害了孩子。
5.快速作業。
許多家長要求孩子寫作業一筆一畫,字跡工整。對此,我有不同看法:一、孩子小,作業多,這樣寫常常兩三個鐘頭也做不完當天作業,孩子疲憊不堪,容易產生厭學心理。二、孩子頻頻使用橡皮擦不好,易得“橡皮擦依賴癥”。對錯誤不敢正視,對應掌握的知識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隨年齡的增長,家長可逐漸提高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的字寫得又快又好。三、小學生每天應有一定的游戲時間,因為游戲對兒童來說就是一種學習。
6.巧妙改錯。
做作業難免出錯,盡量不讓孩子用橡皮擦或涂改液,鼓勵孩子動腦筋,想一想有沒有什么辦法把這個字改過來。許多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甚至漢字在巧妙修改后,都能變成另一個字。這樣做一舉三得:一節約時間,二減少浪費,三培養孩子的多向思維。
7.勤看書包。
孩子剛入小學,家長要堅持每天查看一次孩子的書包,以后視情況可以改為一周查看1~3次。查看孩子書包,可以發現很多問題:東西多沒少沒,多了是怎么來的?少了到哪里去了?書本是否干凈、完整?如果有亂寫亂畫現象,上課肯定開小差了;課本干凈如新,情況更嚴重,也許他連書都沒打開過,書上該圈、該畫、該做的筆記都有了,說明他上課認真聽講了。
8.多聽多講。
鼓勵孩子多看英語電視節目或動畫片,給他營造學習英語的氣氛;初學英語時,在家里目光所及范圍內貼上與實物相對應的英語單詞卡片;定時播放英語教學磁帶或英語歌曲;如果父母會說英語,不要忘了每天用英語同孩子進行簡單的問候和交流;培養孩子看科教片的習慣,與孩子一起探討科學話題;將熱點新聞講給孩子聽,并進行討論。
9.博覽群書。
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和老師,《十萬個為什么》《青少年百科全書》《趣味數學》《動物大全》《植物世界》等都是可以推薦給孩子看的書。電視欄目如《人與自然》《科技博覽》等也可鼓勵孩子觀看。
10.行千里路。
只要有時間、有機會,父母最好能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行千里路,可以讓孩子視野開闊,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和應變力。因為見多識廣,孩子寫起作文來也會得心應手。
雖說每家的孩子性格、天賦、所處環境各不相同,但是教育方法有相通之處。在這里,我把自己的體會和經驗告訴大家,或許會對家長朋友們有些啟發和借鑒。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