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根據國務院《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國發〔2016〕26號),5月1日,“營改增”改革正式在全國推開,對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四大試點產業,1100多萬戶企業產生直接影響。
一、基本情況
“營改增”以前,轄區金融機構主要繳納稅種為營業稅、營業稅附加、企業所得稅等。計稅依據為一般貸款業務的貸款利息收入、手續費傭金類的收入等應稅收入、其中營業稅率為5%(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為3%),營業稅附加稅率為0.5%。按照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營改增后將金融服務業原營業稅下的價內稅改為了價外稅,并采取6%的增值稅稅率,相較于改革前稅率上升了1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上升了3個百分點),計稅依據仍為貸款服務、直接收費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中的利息收入及利息性質收入、傭金、手續費、酬金、管理費、服務費、經手費、開戶費、結算費、轉托管費等服務類收費,以及金融商品轉讓買賣差價等作為銷售額進行銷項征稅,與此同時整個增值稅納稅鏈條可通過以票控稅的方式實現層層抵扣,也就是金融機構可用取得的進項增值稅發票額進行抵扣,這也是繼上一輪增值稅轉型改革把機器設備納入抵扣范圍之后,又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的增值稅重大改革,與之前營業稅相比,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重復計稅,具有結構性減稅優勢。但是從某市各金融機構反饋結果來看,減稅優勢尚未顯現。
二、對轄區銀行業帶來的影響
(一)金融機構稅負成本有所增長
根據調查,“營改增”后轄區銀行機構營業稅時期征收項目并未發生重大改變,但是稅負卻出現增長情況,主要是轄區金融機構的不動產采購等大額進項稅抵扣項目較少,所以各金融機構稅負均不同程度呈現略有增長形勢,其中銀行類金融機構上升0.5~1%、證券類機構上升約0.3%,保險類機構基本持平。
(二)金融機構管理費用支出增加
據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部門反饋,此次“營改增”后各單位要把以前營業稅時期在利潤表中通過“營業稅金及附加”的繳稅會計科目調整為通過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交增值稅”科目,這一方面影響會計核算、預算管理、報表管理、稅務申報、發票管理等財務部門,另一方面還涉及到業務運營管理、供應商管理、采購管理、營銷管理等業務前端和中后臺工作,相關環節的費用支出較大。
(三)對金融機構經營指標產生一定影響
營業稅屬于價內稅即以全部收入為稅基,而增值稅屬于價外稅即以不含增值稅的收入作為稅基?!盃I改增”后,各金融機構各項應稅收入需要拆分為不含稅收入和稅款,這在當期利潤表中營業收入勢必會比在營業員稅制時期有所降低。以轄區大地保險公司嘉峪關市中心支公司為例,“營改增”后其保險產品含稅價保持不變,投保企業可獲得6%的進項稅抵扣,降低了企業投保成本,但對該公司來說,被總公司確認的保費收入由于扣除稅負增加,稅后利潤下降了1%。
三、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金融機構抵扣進項稅難以獲得
目前,轄區金融機構增值稅征稅范圍主要包括貸款服務、直接收費金融服務、保險服務與金融商品轉讓等,其中除人事費用和部分業務招待、交通費用等開支外,其他費用性開支和資本性支出可進行增值稅進項抵扣。但是被調查單位普遍反映,“營改增”以后可以抵扣的進項稅取得比較困難,主要是實際經營中大多為辦公品、低值易耗品等小額支出項目,而且大多提供商為小規模納稅人,不具備出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資格。當然,有的提供商雖然是一般納稅人,但是出于經營成本考慮,不愿出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也是因素之一。
(二)個別金融機構調整了產品報價
此次“營改增”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的一項重大決策,有利于降低企業稅負成本。調查發現,部分銀行受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下滑的影響,貸款不良率上升。所以借此次“營改增”之機,在調整財務核算流程和金融產品合同條款等的同時,又調整了產品報價。
四、相關建議
一是持續跟蹤“營改增”對金融業政策產生的影響。人民銀行、銀行監督管理部門以及外匯局等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與稅務部門、財政部門的溝通聯系,持續跟蹤“營改增”對金融業產生的影響,及時發現存在困難和問題,有效落實好金融業“營改增”的優惠政策,積極支持其平穩較快發展。
二是充分利用“營改增”政策,大力促進出口保險等跨境金融服務業務。此次“營改增”后,金融機構向境外提供的出口保險服務、直接收費金融服務,適用增值稅零稅率政策或免征增殖稅,因此要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加快業務轉型和金融創新,大力發展跨境金融服務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