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信息基礎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分析河南省信息基礎能力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以“寬帶中原”和“互聯網+”為抓手,遵循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優化、加強寬帶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電子商務體系建設、提高寬帶網絡應用水平等路徑,將信息基礎能力轉化為區域競爭新優勢。從加強產業發展規劃和引導、完善制度環境、產業發展支持政策、產業科技創新支撐政策、加強信息市場管理、財政稅收和投融資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加強信息基礎能力,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信息基礎能力 ? 區域競爭優勢 ?河南省
經濟新常態下,信息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經濟發展有賴于信息基礎能力的基礎和先導作用,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信息基礎能力主要體現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信息應用服務能力、信息產業競爭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本文提出將河南省信息基礎能力建設與培育區域競爭的對策建議,為制定加強信息基礎能力建設的政策提供策略建議和思路。
一、信息基礎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一)信息基礎能力作為經濟增長的“倍增器”
信息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年均增長率高于平均增長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具有較高的倍增效應。2006年到2014年,河南省信息產業增加值從215.11億元增加到976.86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20.8%,同時期GDP的年均增長率為13.7%。信息產業的年均增長率超出其它產業的平均增長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考慮到信息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實際上信息產品產量的增長遠不止于此。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信息時代的支柱產業,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具有較高的倍增效應。
(二)信息基礎能力作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器”
信息基礎能力對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的貢獻體現于,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促進生產方式、競爭方式、企業管理模式、企業組織結構轉變和商業模式創新。
(三)信息基礎能力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助推器”
信息經濟成為經濟質量提升和產業競爭力增強的必然選擇。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對研發、制造和商業模式產生深遠影響。信息經濟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大眾創新,創新就業模式。信息基礎能力作為新引擎促進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帶動創新驅動型產業布局和投資。
二、河南省信息基礎能力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信息基礎能力發展現狀
1.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河南省信息化發展指數為58.48,同比增長3.89。其中,網絡就緒度指數為53.04,同比增長10.04;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指數為60.46,同比增長-1.78;應用效益指數為65.42,同比增長2.93。衡量信息化發展水平的網絡就緒度指數、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指數、應用效益指數等指標有待提高。
2.產業發展取得突破,重大項目進展順利。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近3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42.8%。河南省電子制造云計算服務平臺、中國移動(鄭州)數據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
3.互聯網基礎設施更加完善。2015年,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提升工程順利實施,進一步提升鄭州通信網絡樞紐地位;“全光網河南”項目全面實施,如期建成全光網通信省,實現4G網絡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截至2015年底,光纜線路總長度達122.4萬公里,居全國第6位;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總數達到2403.2萬個,居全國第8位;移動電話基站數達到24.9萬個,居全國第5位。
4.互聯網應用環境良好。網民規模穩步增長,截至2015年12月,河南省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7355萬人,位居全國第5位;寬帶網絡速率提升,用戶網絡體驗持續改善。2015年下半年,河南省固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達到13.68Mbit/s,較上年同期提高1.8倍;互聯網應用創新加快,滲透率持續提升。商務交易類應用和網絡金融類應用發展迅猛,手機網絡購物、網絡理財、網上銀行和網上支付滲透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信息能力提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電子政務共建共享有待加強。省內各級政府和部門之間的信息化平臺重復建設、信息共享不均等狀況依然存在。電子政務公開及惠及民生領域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務有待加強。全省范圍內互通共享的城市信息化服務平臺有待建立。
2.信息化支撐體系有待增強,信息化管理機構職能有待明晰。信息化機構分管工作過多,人員及部門配置有待加強。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的焦點之一是智慧城市的建設。相關主管部門,如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廳、工信廳等都在設立試點城市,各部門之間職能的界定及“智慧城市”試點之間的關系有待協調。應盡快理順信息化管理機構并且明確各機構的職能,形成信息化工作的合力。
3.信息能力有待提升。信息能力的提升應該是由市場需求驅動的,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信息能力提升的總體思路應當落實國家和省關于促進信息消費、加快信息化的總體部署,堅持近期重點與著眼長遠相結合。亟需實施專項工作,扎實推動信息化工程實施。需要實施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推動網絡基礎支撐能力大幅提升;實施產業發展工程,促進智能終端、電子商務、新興業態、軟件、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實施應用示范工程,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智慧城市、農業信息化、信息惠民的深度拓展。
4.電子信息產業有待加速發展。產業總體規模偏小,2015年河南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2.7%。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僅占服務業增加值的3.5%;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的行業骨干企業不多,需要引進更多業界龍頭企業;知名品牌產品缺乏,尤其缺乏規模大、覆蓋面廣、能充分帶動產業鏈發展的名牌產品。多數電子信息企業產品處于價值鏈低端,貼牌產品多,自主創新產品少;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企業創新投入較少,技術開發能力較弱,在智能終端、信息家電等領域主要以組裝、制造為主,缺乏關鍵技術。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人才匱乏;產業配套體系尚需完善,關鍵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少,與省域范圍內的產業關聯度較低。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公共服務、人才支撐等配套體系仍需完善。
三、信息基礎能力轉化為區域競爭新優勢的路徑
以“寬帶中原”和“互聯網+”為抓手,遵循以下路徑,建設信息采集、處理、傳播、應用以及安全能力,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
(一)推進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優化
1.以中心城市帶動區域寬帶網絡協調發展。鄭州先行實施網絡升級和應用創新,創新寬帶應用服務,培育發展新業務和新業態;建設智慧航空港區,提升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網絡交換樞紐地位。
2.加快互聯網配套系統建設。以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設為抓手,加快配套系統建設;加快骨干網絡節點升級改造、網間通信質量監測、安全運行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建設。
3.加快鄭州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以下一代互聯網規模商業應用為抓手,統籌推動互聯網向IPv6演進。
4.提高網絡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以寬帶網絡普及和速度提升為抓手,推進城市百兆光纖、通信村村通、LTE網絡等工程建設。
5.構建下一代廣播電視網。以加速推進“三網”融合為抓手,構建與電信網絡互聯互通、開放架構、具備綜合業務承載能力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
6.加快寬帶網絡優化升級。加大4G建設投資,實現TD-LTE網絡深度覆蓋;創新4G業務模式,開發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
(二)推進寬帶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
1.云計算推廣應用。建設處理能力強、存儲容量大、安全可靠、布局合理、適應不同需求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云計算基礎設施和平臺,推廣付費服務模式;推進中原云計算和大數據中心項目建設。
2.大數據培育發展。引進大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處理先進企業,培育大數據保障、系統集成服務、軟件開發中小企業,構建大數據產業體系;推進電子政務、交通運輸、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工程建設。
3.移動互聯網應用提升。支持應用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吸引知名互聯網企業落戶,培育扶持移動互聯網產品供應和運營企業發展,建設管控平臺、運營支撐平臺、客戶服務平臺。
4.物聯網示范應用。開展物流、現代農業、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等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在核心芯片、關鍵設備制造等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三)電子商務體系建設
1.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建設居于行業領先地位的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建設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推動農用物資、鋼鐵等電子商務平臺形成規模優勢;推進電子口岸、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等項目建設,形成國際網購物品集散分撥中心;建設工業制造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引導企業深化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物流服務電子商務應用;建設知名商品推廣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2.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建設。建設網絡交易監管平臺和電子商務可信交易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構建企業主體、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的電子商務誠信體系;加強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構建由網上支付、移動電話支付等構成的綜合支付體系;形成以鄭州為核心、全國24小時送達的智能物流配送網絡體系。
(四)提高寬帶網絡在各領域的應用水平
1.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加快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技術應用;創新互聯網與工業融合,推動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服務等資源開放共享;發展智能化應用,建立流程實時監測和自動控制系統。
2.農業農村信息化。提升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推進信息服務綜合平臺、信息服務站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做強特色農產品品牌;深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實施農業信息化示范項目。
3.全面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探索電子政務云計算發展新模式;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政務工作深度融合;提升基層電子政務服務能力;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
4.社會民生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加強社會保障、養老服務、教育、健康醫療、食品藥品安全等信息服務。
(五)完善寬帶網絡產業鏈
1.發展并完善智能終端產業鏈。完善以智能終端為基礎的產業鏈;引入和發展手機研發生產品牌企業,打造智能終端生產基地;依托智能終端產業集聚優勢和發展。
2.建設軟件產業集聚區。以行業應用軟件、工業軟件提升、智能終端軟件開發項目為載體,打造行業應用軟件開發品牌,建設特色軟件園區。
(六)構建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1.構建安全防護體系和安全管理機制。以信息安全發展為抓手,推進網絡安全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發展信息安全產業。
2.完善網絡信息安全法規制度。完善網絡信息安全制度;完善安全事件預警及應急處置機制;支持安全軟硬件產品的研發生產。
3.規范網絡安全漏洞的信息披露和處置。工信廳指導互聯網協會與民間平臺建立工作聯系,規范漏洞信息的接收、處置和發布工作。
四、加強信息基礎能力建設與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和扶持
1.促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加強電子信息產業運行和監測分析。推進智慧航空港區建設。推進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部署計劃,落實“三網融合”推廣階段的工作方案,創新寬帶應用服務,培育發展新業務和新業態。
2.切實推進“寬帶中原”戰略實施。省轄市政府以及相關省直部門制定和出臺配套政策,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各級政府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考核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寬帶網絡基礎設施逐步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推動寬帶網絡快速健康發展。
3.加強產業發展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力度。實施智能終端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設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組織企業申報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物聯網專項發展資金、云計算發展資金、技術改造資金等,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政策支持聯動機制。
(二)完善產業發展制度環境
1.完善并且落實法規及配套支持政策。落實通信設施建設方面的規章,以法規形式強化寬帶網絡設施保護。依法保護個人信息,營造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促進寬帶應用發展。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加快完善以寬帶為重點內容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加快農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利用預算內投資,結合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支持基礎薄弱區域寬帶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金融部門加大融資支持,對重大項目投資給予有效貸款支持。
2.健全產業監管體系。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加快電信和廣電業務雙向進入,建立適應“三網”融合需要的網絡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監管機制。健全寬帶網絡監管制度,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推動電信監管隊伍向省轄市延伸。
3.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制度。構建和完善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基礎信息資源體系,加快建立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應用長效機制,推進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等領域信息資源的公益性利用,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開放共享機制,消除信息孤島。
4.建立健全法規體系。加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出版、網絡信息安全等法規,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術服務等管理辦法,完善網絡市場準入、網上交易稅收征管、電子證據、電子支付、電子合同等相關管理規定。
5.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標準,發揮標準的技術支撐作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快制定三網融合、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信息安全標準。優先支持物聯網、云計算、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領域知識產權專利池建設,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產權保護。
(三)產業發展支持政策措施
1.承接產業轉移,大力推進招商活動。研究電子信息行業國際500強、國內百強和軟件20強企業,構建招商平臺,指導縣(市、區)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招商活動,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重點企業;做好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打造中興、華為、酷派、三星、聯想等國產智能手機在航空港實驗區的產業基地。
2.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培育支撐產業。圍繞智能終端(手機)等發展前景好、產業鏈條長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加快配套企業集群式引進。圍繞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物聯網、云計算、北斗導航、工業設計和3D打印等新興領域,謀劃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切入點,培育創新集群。
3.加快“三力型”項目建設。依據“意向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進度、在建項目抓完工、完工項目抓產能”的思路,加強對項目的監測與服務。加強與國家部委、省工信廳、央企等部門和單位的對接,積極引進和運作一批“三力型”(國際影響力、國內輻射力、國內外資源整合力)項目,積聚產業發展動能。
4.壯大電子信息產業企業群體。加快培育戰略性工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參與其產業鏈配套體系建設。引導中小企業運用優惠政策,促進其快速形成規模,培育壯大企業群體。
(四)產業科技創新支撐政策
1.進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層面的規劃。注重產業化能力的培養,逐步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創新技術產業化,為自主創新提供政策高地。
2.積極培養有利于健康發展的創新系統。鼓勵產學研合作,建立成果利潤分成體系,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構建鼓勵競爭的市場環境,增強企業家創新意識;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促進技術成果轉化。
3.推動產業、創新與市場的有效融合。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的協調,推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軟件開發、通信服務的融合創新和互動發展;加快制造業服務化升級,提高產品和服務附加值,發展應用電子產品、工業軟件、生產信息服務。
4.優化法制環境,促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技術創新補貼措施的經濟政策法律化;加強對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
(五)加強信息市場管理
1.完善網絡速率監測、電信服務質量標準等寬帶網絡標準并組織實施。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完善網絡速率監測標準、電信服務質量標準并組織實施,加快建設“寬帶中原”地圖及網速監測平臺,發布寬帶速率權威信息。住房城鄉建設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加大對光纖到戶國家標準的實施和監督檢查力度。
2.推動市場開放競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寬帶網絡設施建設和運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寬帶網絡設施建設和業務運營。推動形成多個主體相互競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通過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引導寬帶網絡設備制造和信息服務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共同維護競爭秩序。
3.加強電信市場監管,維護寬帶市場競爭秩序。加強資費行為監管和寬帶接入服務監管,打擊價格違法行為以及虛假宣傳、非法網站和應用程序竊取用戶流量等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
(六)完善財政稅收和投融資政策
1.加強財政資金支持。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利用專項資金引導寬帶網絡發展;加強寬帶網絡發展的金融政策支持。
2.完善稅收支持政策,加強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互聯網企業、電商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可以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
3.完善投融資政策。設立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確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實施;設立引導基金,對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給予支持;設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發基金,鼓勵合作項目實施。
(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信息能力建設
1.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平臺。
2.發揮社會資本的創新活力,形成多種主體相互競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
3.依托軟件園設立創業投資基金,或者成立金融服務平臺,使企業獲得適應自身特點的融資方式。軟件園采用“天使投資+專業孵化+創業導師”的模式,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成為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孵化器。
(八)加強信息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1.構建技術創新平臺,加強人才基礎。構建產學研創新合作平臺、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引進領軍型技術人才和復合型高端人才。推進培訓機構與大專院校和重點企業合作,建設實習、實訓和示范基地。
2.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強創新型人才引進,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依托科研、工程等項目培養人才,重視發揮企業聚集和培養人才的作用。
3.制定優惠的人才政策,支持創新型人才創業。將人才發揮作用的業務和項目作為吸引并且留住人才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馬費成.信息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峰.經濟新常態下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趨勢與天津發展戰略[J].天津經濟,2015(4):5-8.
[3]胡家勇.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發展動力的轉換[J].區域經濟評論,2014(6):26-28.
[4]沈坤榮.把握經濟新常態適應經濟新常態[N].光明日報,2015. 01.29.
[5]原詩萌.工信部部長苗圩: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N].中國科學報,2014-05-13(5).
[6]賽迪研究院.2014年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6405769.html.
[7]河南發布《2015河南省互聯網發展報告》互聯網用戶總數居全國第五[EB/OL].http://news.zynews.com/2016-05/16/content_ 10651776.htm.
[8]2015年河南省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EB/OL].http://www.hca.gov.cn/article!seeArtDet.action?id=73349.
[9]周宏仁.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0]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的通知[EB/OL].(2013-09-05)[2014-09-20].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2843926/n13917012/15611834.html.
[1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20/content_9789.htm.
[12]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寬帶中原”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4/04/02/0104 64563.shtml.
[13]國務院關于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3-08/17/content_2468348.htm.
[14]薛曉光.探索“新常態”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之路[EB/OL].http://theory.gmw.cn/2014-12/02/content_14025941.htm.
[15]李偉.發揮信息化在轉型中的關鍵作用[N].經濟日報,2016- 05-12(1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立項編號:2015B031)《河南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宋曉舒(1974-),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經濟學博士,任職于鄭州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