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來存+劉朵

【摘要】保險公司是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基于公司視角評估農業保險效率,對于確保我國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公司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和產出兩個視角,構建了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的評估指標體系。基于建立的評估指標體系,根據市場份額選取五家保險公司作為樣本,采用DEA模型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整體效率、技術效率均為弱DEA有效,規模效率均為DEA有效;而陽光農險、安華農險和中航安盟三家保險公司整體效率均為DEA有效,即既技術有效,又規模有效。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保險公司 ?農業保險 ?效率評價 ?指標體系 ?DEA模型
一、引言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歷程,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06年以前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農業保險在商業化框架下進行試驗,基本上沒有政府財政的支持。以1997~2006年這十年為例,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1997年的5.7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8.5億元,年均增長僅4.54%。二是2006年以后的時期,其顯著特點在于,農業保險實行政府與市場合作的模式,政府對農業保險十分重視,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給予相當比例的保費補貼。2006~2015年的十年間,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年均增長達52.30%。
保險公司是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2007年試點初期,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僅有6家。到2015年已經增至30家。無論是保費收入規模,還是賠付支出,農業保險業務已經成為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第三大險種,成為財產險中倍受青睞的險種之一。那么,就開辦農業保險業務而言,如何構建其效率的評估指標體系呢?各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如何呢?
關于農業保險的效率問題,Babcock,Hart(2000)認為農業保險補貼能夠帶來產出增加和社會效益,提高農業保險績效[1]。Russell Tronstad,Romilee Bool (2010)[2],Ruohong Cai,etc(2011)[3]從政府的農作物保險補貼對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影響方面來探討農業保險的補貼效率,認為政府對農業保險補貼有利于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業保險補貼效率。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Mishra(1996)[4],Glauber,Collins(2002)[5]認為政府補貼本身的成本大于保險補貼給農民帶來的社會福利,因此,政府不應該給予補貼或強制農民參保。
我國學者肖海峰,曹佳(2009)基于吉林、江蘇兩省農戶的問卷調查,評價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運行績效,得出結論:部分地區的農民從財政補貼政策中得到了益處,穩定了農作物產量和自身收入,而另一些地區的政策效果并不顯著[6]。王薇,賈金榮(2011)利用陜西省自然環境條件以及災害發生的歷史數據資料,進行風險區劃,再根據當地農民實際消費水平,尋求一條補貼運作效率高的補貼額度標準[7]。馮文麗(2012)認為,參照國外經驗,農業保險補貼一般僅由中央政府或者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兩級財政進行補貼,而不涉及三級、四級補貼。我國農業保險主要由保監會、財政部和農業部三個部門監管,效率不高,應建立一個自上而下并且相互配合的組織進行管理[8]。姜麗媛,張櫻馨(2014)運用DEA分析法以地區為單位估算了我國農業保險的相對經營績效[9]。周文杰(2015)基于交易成本視角建立了農業保險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我國2007~2012年的相關數據,實證研究了農業保險效率,包括農業保險的行業效率、交易效率和經營效率,以評價我國農業保險的資源配置效率和行業競爭力[10]。
以往文獻主要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探討政府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效率,也有站在行業角度研究農業保險行業的效率。但是,這些研究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也沒有站在公司視角探討農業保險的效率問題。鑒于我國農業保險是典型的“政府市場合作模式”,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是保險公司,因此,本文將從保險公司的視角來研究農業保險效率問題:試圖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的評估指標體系,以評估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的效率問題,并進行比較,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確保我國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保險的職能與效率測度視角
(一)農業保險的職能
農業保險的基本職能在于分散農業風險并進行經濟補償。這實質上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即遭受災害損失的被保險人所得到的補償,正是沒有遭受災害的被保險人所交納的保費以及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投入。此外,農業保險還有其它派生的職能,如防災防損,融資等。
農業保險的這些職能,從政府、保險行業和保險公司三個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對于政府來說,農業保險是保護農業的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農業生產是野外生產,極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就決定了政府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來保護農業生產。國內外實踐都已證明,農業保險制度有利于分散農業災害帶來的損失,能夠穩定農業生產,穩定農戶的收入。并且農業保險也是WTO規則中的“綠箱”政策之一。所以,政府選擇了農業保險作為一項重要的支農政策,以保護農業生產的穩定運行。
2.對于保險行業來說,農業保險能夠將農業風險進行轉移。當農戶投保后,只要交納少量的保險費,就可以把未來無法預料的、可能導致嚴重減產或絕收的農業風險轉移出去,形成一種互助的風險保障,從而穩定農業生產,穩定農民的收入水平。
3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通過農業保險既可以實現其社會效益,又可以實現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在我國,保險公司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只要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只要公司加強經營管理,保險公司利用農業保險不僅可以不斷地服務社會,提高社會效益,而且可以獲取相應的利潤。
(二)農業保險效率測度的視角
根據上述闡明的農業保險的職能,對于農業保險效率的測度,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的投入體現為政府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最近幾年,效果最為明顯的是政府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這就需要分析、測算這些政策的執行效率問題。從保險行業來講,就需要以保險行業作為一個整體,測度整個保險行業農業保險的投入與相應產出的大小,再進行比較。限于篇幅,本文將只從保險公司的視角研究農業保險效率,即在建立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的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從事農業保險的各保險公司進行效率評估。
三、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目標和構建原則
指標體系的構建目標是:定量衡量各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和產出的大小,并將投入與產出進行比較,從而測算出各保險公司的相對效率值,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改進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提高效率,從而確保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一是指標體系包括投入類指標和產出類指標,它們分別反映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產出的大小;二是指標體系反映農業保險的投入、或產出應當是全面的;三是具體指標的計算應當把單個保險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四是每一指標在各公司間應當具有可比性;五是計算指標所需數據應具可得性;六是指標體系應具適用性,可操作性。
(二)指標體系的內容
研究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效率問題,實際上就是對開辦業務的投入與產出進行比較的問題。所以,評估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的指標體系,可以從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與產出兩個視角來設置。
就投入來說,有資本、勞動、技術等等因素。產出方面,不僅要衡量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宏觀效應,即保險對全社會和國民經濟總體所產生的經濟效應,而且要衡量其對公司本身的微觀效應。據此可以構建如下的指標體系:
1.投入類指標。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包括資本、勞動和技術等方面。所以,結合保險公司的實際,投入類指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并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選擇具體的指標:
第一,實物資本。保險公司的實物資本主要體現為固定資產,固定資產也是衡量企業規模大小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選用“固定資產”反映實物資本的投入。
第二,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險公司的規模大小,是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重要投入要素,選用“實收資本+資本公積”來體現金融資本的投入。
第三,人力資本。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本可以劃分為內勤人員和代理人兩大類?,F階段我國民眾的保險意識還比較淡薄,代理人在普及保險知識、刺激保險需求以及推動保險公司業務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代理人群體變動較快,難以獲得準確的數據。因此選用“員工人數”衡量人力資本的投入。
第四,技術因素。保險公司技術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管理水平,二是精算技術。所以,可以選擇“碩士學歷以上的員工人數”衡量保險公司的技術水平。
第五,經營管理費用。除了上述四個方面的投入外,代理人對保險公司業務拓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險公司在銷售保單、提供保險服務的過程中需要發生展業、維護、理賠等相關費用。這些費用支出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產投入。這里選用指標“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來反映經營管理費用。
2.產出類指標。經營保險業務的產出,既應包括經營保險業務對經濟、社會的宏觀效應,也應包括對公司自身的微觀效應。因此,產出類指標可以選擇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農業保險交易額和農業保險營業利潤。
第一,農業保險賠付支出。農業保險賠付支出反映了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社會效益,該指標可以賠款支出、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之和來反映。
賠款支出是衡量保險公司籌集的基金在保險事故發生的當期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額度,是農業保險經濟補償職能的體現。具體計算方法是:依據各保險公司的年度財務報表,按照報表中的賠款支出加上分保賠款支出與攤回賠款支出的差即可。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為報表中的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與攤回未決賠款準備金的差。
第二,農業保險成交額。該指標可以用每年“已賺保費”來表示,反映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獲得的保費收入。
第三,農業保險營業利潤。保險公司是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農業保險營業利潤是指公司在農業保險業務中取得的承保收益,可以用年度“承保利潤”來表示。
四、我國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的評價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1.保險公司的選取。根據2015年《中國保險年鑒》,可以得到我國各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按照各保險公司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大到小進行排列,排前五位的依次是:人保財險,中華聯合,陽光農險,安華農險和中航安盟。這五家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保費收入之和已占到全國總保費收入的90.06%。所以,本文選擇這五家保險公司作為樣本進行效率分析。
2.各指標數據來源。投入、產出指標數據全部來源于2013~2015年《中國保險年鑒》以及各保險公司的年度報告。投入指標包括:x1:固定資產凈值(百萬元);x2: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反映金融資本的投入(百萬元);x3:員工人數(人);x4:碩士學歷以上的員工人數(人);x5: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百萬元),反映經營管理費用。產出指標包括:y1:賠款支出(百萬元);y2:農業保險已賺保費(百萬元)。
(二)研究方法
評價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效率問題,實際上就是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多輸入與多輸出的比較問題。而DEA正是為比較多輸入—多輸出指標的相同類型部門或單位之間相對有效性提供的一種綜合評價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學者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它以相對效率評價為目標,采用凸分析和線性規劃作為工具的一種評價方法。
DEA模型有多種,如CCR、BCC、FG、ST等模型。其中,CCR模型的最優目標值(ZkP)為某決策單元的生產效率,即整體效率。
(三)效率評價與分析
基于CCR模型,根據2015年《中國保險年鑒》提供的2014年數據,先計算人保財險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效率。借助WinQSB軟件,得到該問題的最優解:ω=(0,0,0,0,0,)、μ=(0,0.0001),maxZ1P=1.0000。再計算其對偶問題的最優解為:(λ1,λ2,θ)=(1.0000,0,1.0000),minZ1D=1.0000。
類似地,再逐一計算出各保險公司2012~2014年的效率值,一并列于表1中。
表1 基于CCR模型的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效率值表
■
CCR模型研究結果的表1表明: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兩家保險公司2012~2014年均為弱DEA有效,即這兩家保險公司不是同時為技術效率最佳和規模最佳。進一步分析其對偶問題,由于兩家保險公司都有Σλ=1,說明都是處于規模收益不變的最佳狀態。這就是說這兩家保險公司是非技術有效的。
陽光農險、安華農險和中航安盟,從2012~2014年,都有ω>0,μ>0,并且ZkP=1。這三家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均為DEA有效,即既技術有效,又規模有效。
五、結論與建議
從農業保險業務的投入與產出兩個視角,構建了保險公司農業保險效率評估指標體系?;谠撝笜梭w系,利用《中國保險年鑒》以及各保險公司的年報資料,根據市場份額選取五家保險公司作為樣本,采用CCR模型,對各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效率進行了評價,得出結論: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整體效率、技術效率均為弱DEA有效,規模效率均為DEA有效;而陽光農險、安華農險和中航安盟三家保險公司整體效率均為DEA有效,即既技術有效,又規模有效。
農業是受自然風險影響最直接的行業,為了加強風險管理,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恢復農業生產、穩定農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穩步拓展農業保險業務。為此,作為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主體,保險公司應當針對其整體效率、技術效率為弱DEA有效的狀況,努力提高精算技術水平,加強管理,認真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精算技術和管理經驗,減少投入浪費,提升產出水平,以實現技術效率的有效,從而提升整體效率。
參考文獻
[1]Babcock,B.,and Hart C.Second Look at Subsidies and Supply[J].Lowa; Ag.Review,2000.
[2]Russell,Tronstad and Romilee Bool.US Cotton Acreage Response Due to Subsidized Crop Insurance[Z].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2010 AAEA,CAES & WAEA Joint Annual Meeting,Denver,Colorado,2010.
[3]Ruohong Cai,John C..Bergstrom,Jeffrey D..Mullen,and Michael E.. Wetzstein.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arm Production and Profitability:Dynamic Simulation Approach[Z].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2011 AAEA & NAREA Joint Annual Meeting,Pittsburgh,Pennsylvania,2011.
[4]Mishra,P.K..Agricultural Risk,Insurance and Income:A Study of the Impact and Design of Indias Comprehensive Crop Insurance Scheme[M].Aldershot:Avebury Publishing,1996.
[5]Joseph W.,Glauber,Keith J.Collins,and Barry P.J.. Crop Insurance,Disaster Assistance,and the Role of Federal Government in Providing Catastrophic Risk Protection[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2,62(2).
[6]肖海峰,曹佳.試點地區政策性農業保險運行績效評價一基于吉林、江蘇兩省農戶的問卷調査[J].調研世界,2009.
[7]王薇,賈金榮.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額度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金融研究2011(10).
[8]馮文麗.農業保險補貼制度供給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9]姜麗媛,張櫻馨.我國農業保險效率實證研究[J].上海保險2014(6).
[10]周文杰.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實證研究:基于交易成本角度[J].財政研究2015(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6YJA630028);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2YBB170)。
作者簡介:梁來存(1965-),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經濟學博士,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統計;劉朵(1992-)女,漢族,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