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溫室氣體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一個主要的因素,因此,針對溫室氣體而出現的碳審計開始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本文由碳審計的概念出發,在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的前提下,逐漸展開對碳審計流程的分析,并根據碳審計流程中的準備、實施、報告這三個階段引出基于審計流程的碳審計方法體系,對碳審計的方法進行了詳細探究。
【關鍵詞】碳審計 ?審計方法 ?審計標準 ?審計流程
一、引言
碳審計是由審計機構根據國家的政策法規,在審計準則的指導下,對被審計單位的碳排放進行的審查。碳審計的方法研究,能對企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的審計提供指導,是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也是企業發展低碳經營的必經之路。同時,研究碳審計的方法,也能讓企業有機會看到自己在生產經營中對能源使用存在的浪費現象,由此可以促使企業不斷制定合理的政策,節能減排,降低生產成本,改善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
二、文獻綜述
麥金農從供應鏈入手分析碳審計,他指出,應該從整體著手,由始至終,從原材料取得到排放階段,包括原材料的取得,生產,加工,運輸,使用,最后廢棄,以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確認的整個生命周期。何雪峰主要有如下研究:對碳審計的程序概括為四點,第一,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通過對業務的掌握,了解其薄弱的環節,并將其列為審計的目標。第二,收集相關信息,制定審計計劃,并突出其核心部分。第三,認真落實具體的程序,包括審計取證和工作文件的準備。張彩平以生命周期為視角,研究了產品由始至終的碳排放過程,從生產到使用再到廢棄,同時,分析在此過程中的風險,并提出了規避風險的對策以便在實行碳審計的時候進行借鑒。
三、國內碳審計的現狀
由我國的現狀看來,碳審計作為一種全新的項目,還處于萌芽階段,還沒有正式開展,僅僅是一種概念狀態。從我國碳審計目前的狀況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第一,碳審計僅僅還是概念狀態,并未從制度層面建立碳審計的框架體系,沒有相應的政策的約束,在實際的操作方面,碳審計并未真正開展,只是一種規劃狀態。其次,審計程序、審計方法的不完善。我國碳審計正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多方法都只處于試運行階段,并未真正建立,開展碳審計顯然有些“無章可循”。最后,碳審計的人才缺乏。審計機構的人員目前主要進行的是傳統的財務審計,沒有開展碳審計,所以也沒有針對碳審計進行的培訓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有待建立。
四、基于審計流程的碳審計方法體系
我國的碳審計工作可以分成國家、民間和內部審計,隨著對低碳的越來越多關注,相關人員更加關心的是企業的低碳責任的實施狀況。因此,審計機構進行的碳審計應該成為本研究的主體。
碳審計的流程主要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
碳審計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
(一)準備階段
首先,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在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之前,審計機構應該進行可行性測試,對委托方的行業及資質進行評估并正式簽訂協議。其次,定碳審計目標。碳審計的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
(二)實施階段
碳審計機構應該向企業索要相關的資料,審計機構根據企業提供的資料,對報告的合理性進行判斷,然后制定審計計劃。同時,審計機構應進行現場訪問,并且制定合理的計劃,包括訪問對象、內容等方面。如果需要抽樣的話,抽樣的規模應和相似總數的平方根相等。現場訪問應該采取多樣有效的方法,例如查看審核文件,對企業相關方面的人員進行約談,對一些指標進行監測等。
圖1 碳審計的流程圖
1.碳審計內容。碳審計的作用對象包括企業運營過程中從戰略規劃到生產然后再到管理等方面的所有信息。第三方審計機構檢驗的是企業的碳排放信息報告,所以企業自身在接受碳審計之前就應該做好幾個方面的信息準備。
在企業自身公開披露的碳排放信息的基礎上,審計機構才能有針對性地對企業碳排放行為進行審計,其審計內容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審計低碳政策的執行情況。審計低碳政策,主要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過程進行審計,經營程序是否合理并且符合規章制度。
第二,審計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的信息包括企業在正常的生產經營中的直接和間接的在報告中的記錄。
第三,對產品進行審計。在有低碳產品的情況下或者是發生了低碳行為的情況下,才會有稅收的減免和補貼,需要對這些活動進行確認。
2.量化方法。碳排放量的計算是對直接排放量和間接排放量進行計算,同時減去特殊的排放量。
第一,確定范圍。首先,對企業而言,開展碳審計的前提是要先確定好具體的審計范圍。從公司的組織層面來看,企業的范圍應該對公司的整體進行把握,需要將母公司、子公司、有合資關系等的一系列機構包含進去。從公司的運營層面來看,審計范圍就是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考慮的有與公司的生產經營有關的二氧化碳等的GHG排放。
第二,基準年的確定。在確定了范圍之后,企業應該確定好基準年。有了基準年,企業就可以將溫室氣體與基準值進行監測與對比。對于基準年的選擇,應該參照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歷時記錄,如企業缺少這方面的數據,也可以將第一次編制有關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第一年的數據作為基準值。如果企業的所有權發生變更,或者企業對溫室氣體的計算方法有改變的時候,應該同時調整基準值使之與企業當前的情形相適應。
第三,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溫室氣體的排放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接排放;二是間接排放。
直接排放的范圍主要是源自企業的車輛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如公司的專車、企業員工上班使用的班車、以及各種貨車等各具職能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產生的排放。同時還有企業使用燃料而導致的排放,例如一些火力發電廠燒的煤炭產生的溫室氣體,一些化工企業使用的石油等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的排放等。
間接排放的范圍主要包括企業生產經營中所間接產生的排放,這些溫室氣體的根源并非出自于本企業。間接排放的具體的范圍主要包括電力的采購而形成的排放,還有外購的熱和蒸汽等。在根據排放源區分了企業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后,應該針對企業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對企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量化,以降低量化過程中的風險與不準確因素。
(三)報告階段
碳審計機構在審計結束后進行復核,復核無誤后應出具碳審計報告,并且將碳審計報告簽字后交給委托方。工作底稿應以保密方式進行保管,應保存的材料有:審計業務約定書,在審計中取得的審計證據,與企業的約談記錄,審計報告等相關的材料。
碳審計報告應該在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等原則下進行編寫,審計組長應該對碳審計報告進行整體把握。碳審計師可以查找企業的相關文件、現場訪問、對數據進行收集和計算的方法來獲得審計需要的一些數據,用來編制審計報告,原則如下:
一致性原則。碳審計師的審計應該和報告的準則相符合,同時應該采用相同的審計方法對歷時報告和年度報告進行審計,對不同的企業審計方法應保持不變。
透明性原則。在審計報告中,信息應該以書面證據為根據,以公開的、透明的、中立的有關形勢來進行表述。
保密性原則。碳審計師在查閱該企業歸為商業秘密的數據時,應該遵循與企業的協議,對這些數據應該進行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泄露。
對企業應提供的信息的質量,審計機構應該使用相應的標準來進行評估,評估的方式有兩點:第一,文件評審;第二,現場訪問。
五、碳審計方法體系的優化
(一)加強碳審計依據的頂層設計
碳審計一項全新的持久戰。碳審計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層面的組織力量的規劃與協調,低碳經濟亦是如此。故應考慮:首先,不斷擴充碳審計的理論研究,不斷解決碳審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次,對碳審計的發展加強立法層面的頂層設計,切實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同時,我們應該加強審計標準和方法的不斷優化,對碳審計的政策的執行情況,低碳產品是否符合規定等方面制定詳細的指導方案,為碳審計的開展提供依據,使得碳審計更加準確有效。最后,建立碳審計的評價體系,以便全國范圍內的碳審計都能遵循同一種指標。
(二)不斷增強企業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意識
碳審計若想順利進行,應該要有碳會計制度和比較規范的碳排放的披露機制作為基礎,因為會計科目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記錄為碳審計提供了基本的依據,所以,應該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的信息披露機制。我國目前并沒有這種的披露機制,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應該使用強制的手段及措施,是碳排放的相關數據在企業的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這種方式,可以逐步提高企業的對碳排放的信息的披露意識,利于碳審計的進一步推進。
(三)建立碳審計專門人才培養體系
培養人才是碳審計的基礎,首先,應該出臺具體的針對人才培養的教材,對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做出相關規定,供各培訓點參考執行。其次,可以聯合高等院校,向高校的財會審計相關的專業中設置一個新的專業——碳審計專業。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對審計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在掌握審計方法的基礎上,再掌握關于碳審計過程中所要用到的各類方法,不斷提高其碳審計的專業技能。
六、結束語
我國目前碳審計還只是處于理論研究的階段,沒有實際運用,不管是在碳審計的制度框架設計方面還是在流程和方法的設計方面,我國都存在眾多的困難。從理論建設到實際運用,都需要我們的不斷探索,并且為之不斷努力。
作者簡介:孫翰雯(1993-),女,漢族,江蘇泰州人,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