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菊 孫哲 吳燕
【摘要】科技金融是近幾十年研究的熱點領域,眾多文獻需要系統梳理。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對科技金融的內涵界定,然后從不同角度對國外和國內的科技金融文獻進行梳理,并指出現有文獻研究的不足之處,最后指出科技金融的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科技金融 ?金融政策 ?研究方向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科技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強力助推,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是大勢所趨。然而,科技金融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對科技金融的內涵尚不十分清晰,這容易導致科技金融在實踐中出現諸多偏頗。鑒于此,對國內外科技金融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梳理,有利于對政府及企業科技金融的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科技金融的內涵
國外,關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早。Gurley(1960)認為,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系統有助于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Hicks(1969)指出,工業革命不是技術創新直接作用的結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結果。Carlota Perez(2002)描述了技術創新與金融資本的基本范式:風險投資家投資于新技術領域以獲取高額利潤,繼而出現了金融資本與技術創新的高度耦合,從而導致技術創新的繁榮和金融資產的幾何級增長。
在我國,“科技金融”一詞最早出現在1993年,當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通過后,成立了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但一直沒有形成嚴謹的定義。科技金融的概念首次真正被提出,是在1994年廣西南寧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首屆理事會上,即“我國科技金融事業是根據科技進步與經濟建設結合的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科技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形勢推動下成長發展起來的”。后來,趙昌文、陳春發、唐英凱(2009)給科技金融做了一個非常寬泛的定義: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與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創新型安排,是由科學和技術創新活動提供金融資源的政府、企業、市場、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主體及其在科技創新融資過程中的行為活動共同組成的一個體系,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房漢廷(2010)將科技金融的本質概括為四點,“一種創新活動,即科學知識和技術發明被企業家轉化為商業活動的融資行為總和;一種技術—經濟范疇,即技術革命是新經濟模式的引擎,金融是新經濟模式的燃料,二者合起來就是新經濟模式的動力所在;一種科學技術資本化過程,即科學技術被金融資本孵化為一種財富創造工具的過程;一種金融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過程,即同質化的金融資本通過科學技術異質化的配置,獲取高附加回報的過程。胡蘇迪、蔣伏心(2012)認為,科技金融是基于科技創新發展需要,促進科技開發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貫穿科技創業企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各個生命周期,為其提供各項投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金融工具與金融政策的組合。
可見,國外學者沒有明確提出科技金融的概念,而是側重于對科技與金融關系的研究。國內部分學者雖然提出了科技金融的幾種概念,但并沒有形成共識。本文認為,科技金融側重點應在金融上,即為了推動科技開發及科技成果的轉化,金融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的各項金融政策及金融工具的綜合。當然,這個觀點也傾向于胡蘇迪等對概念的界定。
二、國內外科技金融的文獻綜述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
1.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融資方面。Goldsmith(1969)分析了金融機構在墨西哥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國有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技術貸款等措施,這對于快速工業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Jayaratne and Wollken(1999)通過實證研究提出企業的規模與銀行的規??偟膩碚f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說大型的銀行一般服務于大型企業,很少考慮貸款給小型企業,而小型的銀行更加傾向為小型的企業提供貸款。Latimer Asch(2000)指出,科技型中小企業最容易被信貸機構忽略。銀行和一些金融機構為大型企業提供貸款通常有利可圖,而科技型中小企業所需要的資金規模較小,所以為其提供貸款的成本就比較高。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高風險,這也是銀行所無法接受的。Han(2013)也提出,大部分中小企業都缺少價值高的抵押貸款,而大企業卻很少出現這樣的問題。同時,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樣一來,銀行信貸政策會更加束縛中小企業。
2.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方面。Narendra(1994)認為,一個國家資本收益稅的調整會對創業投資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Krugman(1996)指出,高投入式的增長難以持續,發展中國家應當通過發展金融體系來支持科技創新,縮小與發達國家科技水平之間的差。Beck(2008)則認為,政府對促進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雖然中小型企業獲得外部融資相對艱難,但是政府財政的發展將會有助于企業的發展,能夠幫助中小型企業獲得外部融資。
3.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面。Haire(1995)將企業的發展分為種子期、創業期、初步發展期、高速發展期和成熟期,認為企業在不同時期應采取不同的融資策略。Berger(2001)認為中小企業之所以融資困難是由于融資過程中雙方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造成金融交易的市場失效。Dan van der Schans(2015)認為結構性市場失靈對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有不同的影響,應根據中小企業債務和股票市場的周期趨勢,為中小企業提供合理的融資途徑。
(二)國內學者研究
1.科技與金融的關系方面。陳滌非(2002)指出,科技為金融發展提供了知識準備和技術基礎,金融為科技發展創造了資本動力,金融與科技在互動中實現共同發展。李建偉(2005)提出“技術金融一體化”,認為兩者密不可分,需協同發展。李穎(2009)認為,當前科技產業與金融結合越來越緊密,根據結合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初端、中端和高端三個層次。崔毅(2011)指出,在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從事科技活動的首要資金來源是自有資金,再是銀行貸款,同時,政府的資助和風險投資對從事科技活動的介入程度均比較低,而企業目前的規模、財務狀況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抵押又成為了科技企業能否取得貸款的重要因素。鄭賀娟(2014)通過計算科技金融與科技創新的灰色關聯度模型,從而得出結論:與科技創新關聯度最大的是技術市場成交總額,最小的是內部支出總額、科技信貸、企業資金,這說明需要加強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同時政府財政對科研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強。
2.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作用方面。黃剛、蔡幸(2006)認為,科技金融發展要以政策性貸款機構為核心,構建政策性擔保公司、創投基金,對科技創業企業進行金融支持,形成多層次的融資體系。龔天宇(2011)認為,我國金融市場不夠完善,應以政策性金融作為補充,指出國家開發銀行運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有間接平臺模式、政府主導模式和直接合作模式三種模式。洪銀興(2011)認為,當前發展科技金融不僅需要政府提供直接的扶持,還需要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來引導、激勵與培育商業銀行成為科技金融的主體。游春、胡才龍(2011)詳細研究了我國主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模式,指出了我國現有的擔保模式中存在信息不對稱、風險承擔歸屬等問題,提出了要加強企業間溝通、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發展無形資產抵押貸款融資方式,有效改善風險管理與控制等一系列措施來完善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擔保融資體系。
3.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面。韓瑞強、許承明(2008)認為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不同發展時期,融資策略也有所不同。通過對企業生命周期的分析,總結出科技型中小企業各個階段的不同發展特點,及每階段對應采取的融資策略。李悅(2008)認為直接融資的金融市場方式在科技創業企業發展初期具有優勢,而間接融資的金融中介方式在成長期和成熟期效率更高。于莉(2010)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對融資政策的影響,揭示了自身存在的局限,多角度、深層次地解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原因。李雪凈(2010)對科技型企業融資與各種融資環境因素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分析了融資環境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因素,總結出各地應根據本地科技型企業發展的主要科技因素及規律,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政策從而加強對科研的投入力度,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王士偉(2011)提出,中小型科技創新型企業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與供應存在著許多矛盾。有的矛盾能夠經過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以及改變經營方式等途徑來解決,而有的矛盾需要借助外界力量來解決。裴峰(2014)認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從社會化融資扶持體系的建立健全著手,并且要綜合考慮不同企業的不同融資結構和各個成長階段的需求,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同時還要控制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風險,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
4.促進高??萍汲晒D化金融政策方面。方焱松等(2009)指出影響高??萍汲晒D化的關鍵因素,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力度不夠等。何先美等(2010)分析了對高??萍汲晒a生制約的因素,并給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劉朝等(2011)從高校專利技術轉化參與主體即高校、轉化中介、企業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四個部分對高??萍汲晒D化的效果進行評價。趙淑茹、劉淑媛等(2012)指出國家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的優惠措施主要包括稅收優惠、個人獎勵機制、政府資助制度三方面。盧章平等(2013)研究了我國1980~2011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并將其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葛章志等(2015)指出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發展的新趨勢等。
5.科技金融體系與模式方面。宋彧、莫宇宏(2005)通過分析金融體系類型與科技管理體系類型,并將兩者組合,得出科技金融的6 種模式。徐義國(2008)認為科技金融體系要以創業投資為主導,在政府的引導下,發揮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擔保為依托的多層次、多元化、高效率平臺的作用。楊茜(2008)從政府扶持、創業投資、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四個角度構建科技金融體系。辜勝阻、曹譽波、楊威(2011)認為,需要構建支持科技創業企業發展的多層次金融體系,要完善創業投資投融資鏈條。李奎(2012)提出,科技創新主要通過三種路徑與金融實現結合,即市場路徑、銀行路徑和社會關系路徑。這三種模式與科技創新企業實現金融結合時,應以某一渠道為主導,其他模式協同發展。
6.科技金融的具體實踐方面。劉璇、馬秋君(2011)以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例,提出完善政策環境,加快構建科技型企業融資保障體系。崔毅、趙韻琪(2011)以廣東省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非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活動作為調查重點,發現金融投入對科技活動的介入程度低,并從政府、銀行以及相關中介機構的角度提出廣東省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建議。王宏偉、范從來(2012)指出,目前國內科技金融領域普遍存在對創新初期的企業支持不足的現象,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實現創新者和各類科技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分擔和收益共享,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李慧、張靜曉(2012)分析了西安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存在的問題,提出以政府政策扶持引導為主設立地區柜臺交易市場,使科技型中小科技企業與創業投資機構有效對接。顧煥章、汪泉、高莉莉(2013)指出,江蘇科技小額貸款公司是科技金融創新的重要實踐模式,既順應了科技金融創新的基本制度取向,又探索了許多新的有益的經驗路徑。
三、現有文獻研究的不足
當前國內外科技金融理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胡蘇迪、蔣伏心(2012)認為,由于政府、金融系統和企業對科技金融的內涵界定不清,相關的理論研究不深入,導致我國科技金融政策體系存在諸多偏頗??偟膩碚f,現有文獻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現有科技金融方面的文獻大多屬于定性研究,規范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僅占到總文獻的1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科技金融領域缺乏大量的樣本數據支撐,特別是在政策選擇、制度機制等方面。
2.多數作者在科技金融領域僅發表1篇文獻,發表5篇以上相關文獻的作者屈指可數。這說明,當前科技金融方面的研究多屬于隨機性或偶然性研究,缺乏系統性及持續性的研究,總體上是處于偶發、發散的研究狀態。
3.現有文獻中,以科技金融政策為核心的研究相對較少,缺乏科技金融理論與政策實踐效果結合的研究,尤其缺少區域性科技金融政策對科技金融促進作用的研究。
4.現有研究多側重金融對科技的促進方面,而缺少科技對金融反向推動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多數文獻發表在科技類的期刊上,而發表在經濟、管理期刊上面的較少,可見科技金融被更多的賦予了科技的屬性。
5.現有科技金融文獻中,重復性的研究較多,而創新性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質量有待提高,特色研究方向凝練不足。
四、未來研究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強力推動,同時科技的發展勢必對金融也會產生重大的反向推動。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必將愈來愈密切,這是大勢所趨。為更好的推動科技金融的發展,彌補現有文獻研究的不足,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應側重以下幾方面:
1.我國一些地區的科技金融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未來應注重區域科技金融發展模式的研究,并體現出不同區域的差異和特色,這些研究勢必對其他地區科技金融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理論和實踐歷來是研究的兩個重要維度。科技金融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未來需要深化這方面的研究,力爭形成系統、全面的科技金融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未來的科技金融研究還需要增加實證方面的規范研究,并注意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3.政策是推動科技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現有文獻缺少對政策實施效果的研究。未來應結合科技企業選擇應用政策的狀況,分析政策對科技金融的推動作用,以及企業選擇相關政策的偏好及原因等,尤其應對區域性科技金融政策進行深入研究。
4.未來應搭建高校、金融機構、科技企業的合作研究平臺,改善現有研究主體單一造成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低的狀況。同時,多方合作也能減少重復研究,凝練特色研究方向和創新研究成果,進而在科技金融領域形成全面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趙昌文,陳春發,唐英凱.科技金融[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BergerA.N.,KlapperL.G,UdellGE.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 opaque small busines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346-368.
[3]Dan van der Schans.The British Business Banks role in facilitating economic growth by addressing imperfections in SME finance markets[J].Venture Capital,2015:171-172.
[4]陸燕春,朋振江.我國科技金融理論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J].2013(16):156-160.
[5]房漢廷.關于科技金融理論、實踐與政策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5-10.
[6]胡蘇迪,蔣伏心.科技金融理論研究的進展及其政策含義[J].科技與經濟.2012(3):61-65.
[7]曲昭,丁堃,張春博.基于文獻計量視角的科技金融政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3):124-128.
[8]朱文莉,劉羽萌,趙勇.我國科技金融研究動態探究:基于文獻信息的挖掘分析.上海經濟研究.2015(7):72-78.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促進江蘇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金融政策及實施研究”(0010521546);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江蘇省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的實施效應研究:基于中小企業視角”(2015SJD008);學校教改項目“個人理財理論與實務”(0010521534)。
作者簡介:吳鳳菊(1980-),女,山東,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金融、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