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欣
【摘要】中原經濟區的建立與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在快速進行新一輪發展的過程中,應乘著國家對中原經濟區利好政策的東風,把握中原經濟區人口和地理條件的自然利好,著眼東部產業轉移,增強與周邊城市聯系,在新一輪經濟熱潮中做出更大的成就。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 ?經濟 ?農業 ?整合發展
河南的人口處于中國第一,同時農業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在全國第五的位置上。中原經濟區的設立,是國家實行中部地區快速發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對于中原經濟區的建立及選擇進行較淺探討。
一、中原經濟區的建立是現實所需
隨著21世紀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國家之間的界限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要,首先體現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不同競爭中,城市或城市群的區域性競爭逐漸在這場競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國際上的研究大都表明,全球約75%的科技創新和超過半數的財富創造,全部都集中在大型城市區域內部。我國是一個經濟大國,在城市現代化、信息化和經濟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集群化發展必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因此建立中原經濟區是中部地區經濟拓展之必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一直擁有不錯改觀。從中部地區其自身的發展狀況來分析,這一區域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一)地理環境優勢明顯
中原經濟區位于我國中部,交通位置處于上風,我國京廣隴海等重要的鐵道干線和高速干線以及我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就貫穿其內,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該地具有承接東方和西方、通貫我國南方和北方的中國中部樞紐作用。同時,我國的隴海、京廣和京九鐵路經濟區域帶三帶均覆蓋這一地區,這更加說明了中原經濟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二)人力資源較為充裕
中原經濟區人力非常充裕,地區總人數遠超過1億。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不但可以為本地區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條件,而且也能為全國進行充足的人力輸出。因此,我國中部地區得以依此進一步開拓經濟環境。
(三)資源較為豐富
中原經濟區多種礦產資源探明儲量均居于中國排名前列,尤其是石油資源、煤礦資源以及天然氣儲量較為豐碩,而且其開發強度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還是較為重要的能源原料基地。
二、增強現代化交通立體框架是其提高經濟水平的必然之路
河南省處于中國中部地區,從21世紀經濟快速發展的角度來看,河南省位于中國之中的區位地理優勢正在逐漸凸顯出來,這與往常我國大部分經濟區以沿海城市為中心的地理條件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河南省在河南自貿區,鄭州航空港區,鄭州高鐵站等大型現代化交通貿易樞紐的建設就顯得至關重要。在交通建設方面,借鑒國外和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做法,在省級層面成立跨區域的規劃及協調機構和聯席會議體系,提升都市群的經濟運行效率,可能是一種方法。中原經濟區還擁有以鐵道、高速路為主的多維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這幫助中原經濟區形成了其全國少有的交通競爭力。在中部地區的體系內,交通體系能結為更為優秀的多維度的交通立體架構;才能幫助加強我國沿海經濟帶的軟實力,完全發揮亞歐大陸橋的便利條件和區位優勢,增強與我國東中西部的互動。
此外,要尋求與全國其他經濟較發達地區、與全世界其他區域的合作。現在中原經濟區的更進一步開發,仍然需要一些其他較發達城市的帶動。如何加強與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協調與聯系,應該作為一個重要戰略進行深入思考,這對于促進中原經濟區的發展很有幫助。
三、產業的承接是重要一步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現代化發展,我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的價格優勢正在漸漸喪失。并因此出現了部分產業由我國東南發達地區向我國內陸地區及周邊國家轉移的態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大潮在生產成本持續不斷地上升的催促之下,正加速地由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向我國中西部內陸地區狂奔而來。相關部門應建立和健全產業承接的發展規劃,通過對東部沿海進行產業承接的方式來進一步加強中部地區的飛速拓展。因此,把握好類似“富士康”這樣的大型產業集聚項目,對于中原經濟區的飛速發展是具有非常深遠的內涵的。
目前中原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多種產業、涉及多個領域的多類型產業集聚區。河南省年總生產值1億人民幣以上的工業產業集聚項目就有約400個,涉及行業包括食品加工、機電、化工醫藥、紡織服裝等多個產業。但如果與國內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河南省無論是在產業集聚的范圍和精細度上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此外,犧牲糧食和生態環境的成本,采取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本的考量,也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河南省的糧食總生產量在全國糧食總生產量中約占1/7的比重,確保糧食安全在經濟拓展中具有著不可比擬地重要性,因此,在發展工業過程中,以中部地區為主要覆蓋范圍,輻射相鄰省份農業耕作區,同時在更大規模上和更高水平上對糧食的生產進行科學的籌算和精細的處理,培育特色產業城市,應是中原經濟區經濟拓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四、打造“組合型城市”,加強區域互通
組合型城市在國外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經驗,如洛杉磯由一個僅數萬人的小城市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由15個城市組合,數千萬密集人口組成的一個巨大的,覆蓋多范圍、多角度的城市集合體。因此乘著國家大力支持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東風,努力建立“組合型城市”,城市之間地理上相連,結構組成相似,擁有發達的立體化交通與通信網絡的城市“集合體”。以鄭州為主要拓展點,輻射開封等地的城市綜合體。利用現有鐵路、高速公路、貨運通道等立體交通連接網,建設現代化“新型都市”,而后進一步擴展到整個中原城市群。與此同時,要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與建立,推進動漫產業園等一系列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制造業的迭代與升級。
目前中部地域相對沿海地區較為后進,但跟著國家對于中原經濟區發展方略的進一步構建與實施,中部地區實現經濟崛起的大潮已經來到。與此同時,中原經濟區在完善固有資源優勢的同時,聯動發展一些地區內相對落后的領域,借助國家中原經濟區經濟利好政策的東風,促使我國中部地區更快、更好、更強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中原經濟區規劃[N].河南日報,2012-12-30.
[2]張卓元.中原經濟區要在經濟轉型中加快發展[N].光明日報,2010-10-10.
[3]宋棟.我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制度創新分析[J].管理世界,1999,(3).
[4]張占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J].經濟地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