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樂樂+鄭仰清
【摘要】企業的技術研發決定著企業未來發展的高度,但企業進行技術研發不一定能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本文從先動優勢和后動優勢的角度出發構建博弈模型,分析兩家生產同質產品的競爭企業之間技術研發的均衡狀態,以分析企業的技術研策略及政府措施。
【關鍵詞】技術研發 ?先動優勢 ?后動優勢 ?博弈均衡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企業的技術研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未來發展的高度與可持續性。一家企業,只有在技術上跟隨產業技術的發展才能不被市場淘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但由于產品生命周期中后動優勢的存在,具有先動優勢的企業在后期的優勢可能逐漸減弱[1],甚至被后動者趕超。因此,本文構建博弈模型,分析企業在何種情況下會進行技術研發、何時采取規避措施以及政府何時實施鼓勵性政策。
二、企業研發存在風險、研發后期不采取措施
(一)基本假設
假設市場中只存在兩個生產同質產品的競爭性企業A和B,A為技術研發先行企業,技術研發成功時可獲先動優勢帶來收益Ra,研發成本Ca1;若競爭企業B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則A的收益為原來的α倍(0≤α≤1)。企業A研發成功,企業B獲得后動優勢時,B可獲得收益Rb。企業B為獲得后動優勢而付出的成本為Cb,企業A研發失敗時企業B不采取措施,收益為0。企業A技術研發成功的概率為p(Ra、Ca1、RB、CB≥0)。
(二)雙方企業的支付矩陣分析
1.對企業A來說。技術研發成功,同時企業B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時,可獲得收益αRa-Ca1,企業B可獲得收益Rb-Cb;企業B不采取措施時,其收益為0,同時企業A的收益變為Ra-Ca1。企業A技術研發失敗時,由于企業B作為后行動者,肯定不會采取措施而使自己蒙受損失,此時企業B的收益為0,企業A的收益均為-Ca1。對A,是否進行技術研發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企業B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之后,企業A的收益要大于等于0;一是不管企業A技術研發成功與否,其期望收益要大于等于0。求得:α≥Ca1/Ra和α≥((1-p)Ca1/p+Ca1)/Ra。可知,企業A進行技術研發,首先要保證技術研發成功后,即使企業B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企業A獲得的收益至少為原來可得收益的Ca1/Ra倍,即至少彌補其研發成本。同時,企業產品技術研發的難易程度也是考慮因素之一,即使企業A至少可以獲得Ca1,若其技術研發難度太大,企業也不愿意進行技術研發。
2.對企業B來說。因為其是后行動者,只需討論A成功的情形。其是否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只需要考慮采取措施獲得的收益是否大于等于0,即:RB≥CB。
可知,只要收益大于成本,B就會選擇采取措施獲得先動優勢。
綜上,除非前期獲得的先動優勢足夠大,企業A才會進行技術研發。因此,對于一些研發難度大、前期收益不是很理想的技術研發產業,政府需給予適當扶持。
三、企業研發成功、研發后期采取措施規避風險
(一)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同上,增加關于企業A后期采取措施規避風險的假設:企業A后期采取措施規避風險的成本為Ca2,采取措施后可使得收益增加B采取措施獲得先動優勢后A收益的r倍(0≤r≤1),同時企業B的收益將變為原來的β倍(0≤β≤1)。(Ra、Ca1、Rb、Cb、Ca2≥0)
(二)雙方企業的支付矩陣分析。
對企業A,產品研發成功后,若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存在兩種情況——若B采取措施獲得先動優勢,則A的收益為(1+r)αRa-Ca1-Ca2;若B不采取措施獲得先動優勢,則A的收益為Ra-Ca1-Ca2。若不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同樣面臨兩種情況,此時的收益分別為:αRa-Ca1、Ra-Ca1。
對企業B來說,若企業A采取措施以規避風險,則B在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時的收益為βRb-Cb,不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時的收益為0;若企業A不采取措施以規避風險,則B在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時的收益為RB-CB,不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時的收益為0。
1.對A。是否采取措施規避風險的條件為,不管企業B是否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企業A采取措施的收益要大于不采取措施的收益。有:rαRa-Ca2≥0和Ra-Ca1-Ca2≥Ra-Ca1。因Ca1、Ca2均大于等于0,后者不成立,意味著在企業B不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時,企業A的理想行為是不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因此時只是增加了采取措施的成本支出而已。
2.對B。與企業A同時采取行動。且無論企業A是否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對于企業B來說,只要采取措施時收益大于0總是有利的。有:β≥Cb/Rb和Rb≥Cb,則0<β<1。
綜上,博弈于(采取措施,采取措施)取得均衡,企業A和B都積極采取措施規避風險或是獲得后動優勢。
四、結論
本文結論如下:第一,產品技術開發階段,先行企業的技術研發決策要受到技術研發難易程度、后行企業策略的影響,企業A獲得的收益至少為原來的Ca1/Ra倍時才會進行技術研發。第二,產品技術成熟中期,先行者和后行者同時決策,先行者會選擇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后行者會采取措施獲得后動優勢。第三,產品技術老化后期,企業據其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競爭者的狀況及實際需要,選擇自己研發新技術、改善原有技術或是結合其他企業技術的后動優勢改善現有技術。第四,對政府來說,如何調動企業技術研發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
五、本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本文只建立存在兩個生產同質產品的企業的博弈模型,未探討存在多個企業或是生產不同質產品的企業,且只靜態地分析了企業處于產品技術研發的不同時期的決策。但前后兩個模型結合起來分析,也可動態的分析企業的產品技術研發策略。今后可探討存在多個競爭企業時,產品技術研發的先行者和后行者之間行動的相互影響,甚至是進一步研究生產不同質產品的企業之間的決策。
參考文獻
[1]靳來群,林金忠.產業首創者進入時機的選擇機制研究[J].財經研究,2014,06: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