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飛
摘 要:近年來,受互聯網的沖擊,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發展得十分昌盛,但某些外界領域對新聞教育并不看好,認為在高校培養新聞專業者對新聞媒體的發展沒有起到最理想的效果,同時我國高校新聞教育也面臨著許多困境,而相比國內新聞教育模式來說,國外新聞教育理念與模式就顯得十分科學合理,尤其是美國與日本。基于此,本文借鑒國外新聞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發展進行分析,試圖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反思中國高校新聞教育格局。
關鍵詞:國外新聞教育模式 高校新聞教育 反思
引言
經濟與教育的發展,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當前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的時代以及互聯網的到來,給我國新聞教育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同時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對于那些高校來說,形勢變得十分嚴峻。美國與日本非常注重新聞教育的學術發展,在如今各種媒介背景下,仍然以一種創新精神在實現整個國家新聞教育的高速發展,而從目前國內新聞教育發展現狀來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了解更多國外新聞教育理念與模式后,再來反觀中國高校新聞教育,可能會有不同的感想,以及可能會給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改進與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示。當然,再保留固有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國外新聞教育理念與模式,也未嘗不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觀念與行為。[1]
一、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現狀
根據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7月,我國高校將近有1000所大學開辦新聞專業,其中在校本科生人數就有50萬左右,碩士與博士人數也有60萬,而從事新聞記者崗位的人數卻僅僅只有30多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供大于需。高校新聞教育發展興盛,給媒體行業帶來新的面孔,但是每年需求的崗位有限,且加之外界媒體并不看好當前我國新聞專業畢業生,認為這些畢業生只是追求藝術或者責任感較低,乃至來引進人才的,都是優先錄用那些有經驗的社會專業人士。
根據文獻[2]對我國某八省市的十二所高校進行的調查顯示,有大約70%的媒體從業人員認為:目前高校新聞教育與社會媒體所需求的人才不符,且這些高校培養的新聞畢業生根本在采訪、寫作、編錄、評述等方面嚴重缺乏經驗,同時在步入社會大環境后,較難適應新聞崗位這個艱苦的工作,也不能較好地與人相處。究竟是高校新聞教育發展興盛,還是社會媒體不接受畢業生,我們是否應該思考高校究竟給社會帶來了怎樣的新聞學生,高校開設新聞專業究竟其目的何在?意義何在?這種新聞教育是否還能適應當前新聞界發展潮流?又或者與國外新聞教育相比,我們究竟區別在哪?這值得我們深思。[3]
二、國外新聞教育模式所帶來的啟示
美國新聞教育模式。從美國新聞教育輔助資源來看,國內高校新聞教育資源還有待提高。通常,在我國高校的文獻檢索基本都是購買或者收集,但美國的高校在包含此服務外,還與社會各大新聞媒體公司建立了共享資源服務平臺,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所需的最新新聞動態消息。當然,學生有好的作品也可以通過該平臺上傳,這樣有助于行業了解新聞專業學生,方便人才引進。此外,在硬件方面,國內所建立的實驗室僅僅只有某一個主機是連接某個服務站,而并沒有像美國高校那樣,實驗室幾百個主機連接了網絡,能快速接收社會新聞機構的欄目頻道。在培養目標上,美國高校培養的新聞學生對事物都有一種獨到的理解能力,這與美國辦學宗旨基本一致。在教育理念方面,對于美國高校所培養出的新聞學生,當其從事記者工作時,對新聞報道或者評論基本都是客觀公正,甚至有時可對美國政府實行監督,表達國民意愿等,而國內新聞媒體基本被國家所控制,其發表的言論全部都被政府監控,在報道某敏感事件時,需要深思熟慮,這就淡化了國內記者的職權以及其職位本身的含義。[4]
日本新聞教育模式。從教育理念上講,日本高校的教育理念在于培養一些具有批判精神且愛好新聞研究的學生。而至于這些新聞學生能否從事該專業行業并不太關心。不像國內高校新聞教育那樣功利心太強,日本高校則是注重學術研究,不迎合社會媒體所需。從組織結構來看,日本不開設新聞學院,只是在高校開設新聞研究室,并具體針對社會現象或者學術等問題在各大高校分設不同類別的新聞研究室。而國內高校只是分專業類別開設二級學科,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只是“拿來主義”。從課程體系上看,日本將新聞學理論視為課程體系重點,且他們很少有實際實習機會,在課程設置上發生很大的變化,非專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新聞專業作為選修課,而國內高校則是就學生某個具體專業在網上公布的選修課是有局限的,例如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不能選擇新聞專業課程。同時,國內課程設置整體比較無序性,與社會實踐脫節等。[5]
結語
綜上所述,國外新聞教育模式與國內高校新聞教育模式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因此,在保留國內基本國情的前提下,借鑒國外新聞教育模式來發展我國高校新聞教育顯得很有必要。中國高校的新聞教育應構建屬于自己的一份創新培養模式,開辟一個全新的時代,以便在當今網絡膨脹的時代適應新聞學術界與業界之發展需求。[6]
參考文獻:
[1]朱愛敏. 差異化復合:新聞人才培養的理念與模式[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37(2):28-33.
[2]陳勇,王遠舟,吳曉川.高校新聞教育與媒體接軌狀況調查[J].新聞界,2008,(1).
[3]劉琳. 中日高校新聞教育比較研究[J].南昌高專學報, 2009, 24(3):79-81.
[4]周麗. 高校新聞教育面臨的困境及應對[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 2010(2):69-73.
[5]鄒瓊. 中美高校新聞教育資源比較研究(上)[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 2006, 23(1):39-43.
[6]岳芹芹. 媒介融合時代中國新聞教育的發展出路——美國密蘇里新聞教育的啟示[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14(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