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遠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學,以學生的學來考量教師的教。筆者的學校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以“讓學”的形式推動學生學的方式的改變,數學課堂呈現出一定的變化。本文將就我校數學教學“讓學”的課堂實踐與思考進行闡述。
【關鍵詞】數學教學讓學實踐思考
20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懷特海說過:“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想,這“剩下的教育”除了包括行為教養,應該還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維習慣和學習方法。筆者實踐我校“澄心”文化指導下的 “讓學”課堂教學,主要在讓思、讓教、讓理、讓問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以圖發揮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盡可能保留這“剩下的教育” 。
一、 讓思:多元思維,個性表達
“讓學”的課堂教學提倡的讓思,就是要求課堂給學生多留思考機會。這里有幾層意思:一是教學不能只注重讓學生記憶數學知識結論;二是要讓學生經過自身思考獲得數學知識;三是關注不同的學生個體會對同樣的知識具有不同的理解體驗;四是班級幾十個學生學習中會出現多元化表達,體現各自學習個性。例如,《整數除以分數》中的一個整數除以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難點中的難點,如何理解“4÷23就是求4個32是多少”必須讓學生自我在操作中理解領悟。在大家集體備課后,我們是這樣教學的:
出示例3:4米彩帶,每23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
學生列算式4÷23。教師沒有講授,而是給學生安排學習機會。
師:用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你們試試看,能不能想辦法解決?實在沒有辦法,可以看看信封里給你提供的合作提示,再想辦法。
合作提示上的內容是:
1. 說一說:23米表示什么意思?是多長?
2. 想一想:在4米中如何找到23米?
3. 分一分:在紙條上表示出4米和23米,描出平均分的結果。
4. 議一議:4÷23怎樣算?
(生操作交流,師巡視指導。)
當充分給學生思維和表達的機會和空間后,學生的方法可謂是精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當時,課堂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理解和表達:
生1:4÷2×3=6;
生2:4÷13÷2=6;
生3:(4×3)÷(23×3);
生4:123÷23表示12個13除以2個13;
生5:4÷(1÷32);
生6:畫圖、平分線段表示除法過程;
生7:2米里有3個23米,4米里有6個23米;
生8:a÷cb=a÷(c÷b)=a÷c×b=a×bc=4×32;
生9:a÷cb=a÷(1÷bc)=a÷1×bc=a×bc=4×32;……
在多達十多種方法的基礎上,教者引導學生觀察、歸納、比較:這么多方法盡管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寫成4×32。到底為什么是4×32呢?教再引導學生看圖,讓學生從圖上看懂,1米能分成1.5段,即32段,4米能分成4個32段,也就是4×32=6(段)。
這就是說,學生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經過了全班大組交流,比較思考,再經過了歸納概括思考,以及與線段圖示的對應思考。有了這四個方面的充分思考,課堂上出現如此極富個性的多彩表達,顯示了課堂的“澄心”境界,學生對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學習才算成功,才能確保學生真正進入切實理解的掌握狀態。
二、 讓教:角色互換,學樂教中
所謂“讓教”,就是指課堂上由學生臨時充當教者,把教師的一些教學行為,讓學生去嘗試完成,讓學生體驗當“小先生”角色。由學生來引導、觀察、分析,由學生找錯、講評,由學生拓展、點撥。這時課堂出現了角色互換,教師退居為協助者、旁觀者和學習參與者的地位。
在復習課和練習課上,我經常鼓勵和要求孩子當“先生”:① 自己弄清楚相應數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講給同座聽;② 從所做過的習題中,選出自己覺得容易出錯的典型題目,并且分為基礎題、變式題和綜合題;③ 自己提出問題,疑難讓大家分辨討論;④ 對有能力的孩子還可以讓他們自己創編習題,然后再由教師進行篩選,在課上練習這些來自學生自編的題目。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都非常高興自己的題目能被選上,出題和提問的熱情非常高。讓兒童充當“小先生”的過程,不但滿足了其改變角色的心理需求,產生快樂自豪的情緒體驗,更是把他們推向了學習主體的地位,自然地產生“我要學數學”的主動狀態體驗。為減輕孩子們負擔,我一般只要求每種題型各準備一道,但班上有不少能力強的孩子,能把做過的題目進行一些改編,會整理出很多很好的易錯題,這為班級的課堂教學增添了練習資源,也使得改編人享受自己編改的題目上升為班級練習內容的榮耀,對數學學習變得越發積極起來。
有時,為了練習形式的多樣化,我經常會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給大家講解題目。大家在一起討論、分工,了解出題者的意圖,主要練習什么知識點,這些內容還可以怎樣拓展。每個成員都必須發言,各司其職。這可以避免只讓能力強的來講解,使得大家都有輪流當小老師的機會。每當此時,孩子們都非常重視展現機會,樂在其中:小組活動中有的講解、有的板書、有的讀題,還有的提問、反饋,小老師表現得非常厲害,會點不認真聽講的學生起來問答發言。
一般來說,兒童被老師點名可能覺得沒什么,被同學點名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樣都是學生,為什么我會被同伴問倒?”這樣的心理效應,促使孩子們的聽課效率明顯提高。“讓學課堂”的讓教方式,給孩子們帶來學習的快樂,使得班上不少內向的孩子得到了明顯的鍛煉,漸漸變得樂于溝通、善于交流起來。
三、 讓理:歸納整理,整合結構
讓理,是指在單元復習中,教師采取各種措施,讓學生自己回顧整理單元所學數學知識進行知識梳理,尋求各部分內在聯系,建立知識有機的體系架構。這是因為,復習課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往往會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使得累積知識變得模糊、零碎、無序,甚至處于一種紊亂、沉寂的不活躍狀態,這就是遺忘的發生。每個單元結束以后,我們要把單元知識梳理過程放給學生,引導他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采用表格、提綱或思維導圖等形式進行自主整理。這種歸納梳理,促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自覺地回憶舊知,進行選擇、排序、定位,尋找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需要他們經過分析比較,把所學的知識組織成塊,按自己的認知習慣和水平,組合成數學知識結構。
經過獨立思考后的復習建構,將使知識保持得更加長久。學生通過自主的歸納梳理,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復習表達中的明晰化。同時,這也讓學生逐漸掌握歸納梳理這一學習方法,學會數學思考和知識整理。這樣課堂復習教學,再通過自主交流,可以收到互相取長補短、優化方法、促進認知的理想化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分數乘除法”單元復習中,我班學生就能自己編寫單元學習知識提要思維導圖。
① 在形式上,有的畫成樹枝狀的,有的畫成放射狀的,有的列成表格式的,不少還涂上了艷麗醒目的色彩。
② 在欄目上,有的用“分數乘除大家庭”“倒數樂園”和“分數乘法和除法一家親”等人文化欄目劃分知識塊。
③ 在順序上,有的把整個單元各個部分的意義、計算法則、例題、線段圖、易錯點一一羅列。
④ 在內容上,有的把分數乘法分為分數乘整數、分數乘分數、等于1的分數乘法;把分數除法分為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等于分數的整數除以整數等。雖然不一定與教材安排相同,但是學生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思緒,關鍵是他得思考,形成結構。學生把整理知識當成自我杰作的展示過程。
當然,學生的知識整理有的顯得零碎、散亂,這離不開教師的點撥、引導和提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敘述,邊板書,邊疏理,盡可能用最簡練的語言、符號或圖畫進行歸納,將學生回顧總結的雜亂知識點連接起來,這是異中求同;同時也對比各知識點的不同,做出明晰的區分,這是同中求異。
讓兒童自我進行知識梳理,實質上是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精細化的思考過程,也是分類學習方法的一種體現,我們可以實現知識再現時“一拎一大串”。在教師的提煉引導下,可以讓學生再嘗試二次整理。再次整理中,他們可能逐漸掌握梳理的要點和實質,做到準確、簡練、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也是掌握當前知識,與形成長遠學習能力所必需的“一石二鳥”。
四、 讓問:鼓勵質疑,深層思考
“讓學”的課堂教學對學生來說不但讓其學習、吸收知識,還得讓其提出問題,表達疑惑。這既是尊重學生的需要,也是促進他們更扎實學習的必要條件。這就是說,用“讓問”推動“讓學”的落實。教者如果不讓問,并不表明班級學生學習中沒有問題,只不過是問題被掩蓋著。而且,在讓學生提出疑問中,我們可以倡導班級文化,形成鼓勵質疑問難、較勁頂針的求真風氣,培養學生克服“思維淺表化” “學習惰性化”的弊端,促進形成深度思考、追根溯源的篤實學風。
比如,當筆者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復習》時,我提問學生:“關于這一單元的學習,還有沒有疑問?”有一位學生針對教材上練習中的一道題,提出了自己很有價值的問題,題目是這樣的:
“小明用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了一個立體圖形 。下面是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位學生提出:“老師,這道題為什么要告訴我們側面看到的圖形?我覺得它沒必要告訴我們。因為不管有沒有側面圖,都是體積為4立方厘米。”果真如此,很多同學紛紛點頭表示認同。在此基礎上,我又帶領學生圍繞什么情況下需要看到側面圖的題型特征討論。由學生提問、質疑教材而引發的思考,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高漲,加深了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我校“澄心課堂”倡導“讓學”理念,老師們實踐應用中創造更多“讓學”的方式,不僅僅局限于這些。同時,我認為“讓學”的另一層深意是“讓學”不但是讓學生學,還得讓教者學。海德格爾曾說:“教師對他的材料比那些前來學習的人對他們的材料更加沒有把握。”是的,數學教師要永遠處于對數學教學及其材料“沒有把握”的狀態,永遠處于一種“讓自己學”的積極鉆研狀態,才可能成為優秀教師,才可能創造精彩的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