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
在對話狀態下的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時而徜徉文本,對話作者,切身體悟文字中流淌的真情實感;時而與教者盡情互動,在教者點撥引導下豁然開朗、生命拔節;時而與同伴交流探討、互通有無,在思維碰撞中點亮智慧……
一、 生本對話,與主人公實現心靈溝通——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本對話就是指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它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在主動參與中與文本融合,并生成具有個性色彩的文本意義。
曾聽過一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第10冊《愛如茉莉》一文時,成功地引領學生披文入情,體悟情感。
師:剛才同學們找出了文中幾處細節描寫,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的確,父母間互相關愛、平淡而真實的一幕幕場景寫得十分感人。這樣的文章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慢慢體會,請同學們走進文本,細細品味,邊品邊思:哪些詞句打動了你,寫下自己的感受。(學生靜心品讀,做批注,教師巡視點撥。)
師:同學們肯定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誰來第一個交流?
生:“讀到‘記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不然他會吃不下去的。這段文字時,我感受到了母親對父親深深的了解和真切的關愛。她為了不讓父親為她擔心,自己那么虛弱還不忘惦記著丈夫,交代女兒這么做。真是感人啊!”
生:“‘直奔醫院這個詞語寫得好,讓人感受到了父親對母親的牽掛和關切,顧不上吃飯,也絕不相信母親會因為別的原因不給自己包餃子,憑直覺就知道母親肯定是病了,于是‘直奔醫院,父母之間真是心有靈犀啊!”
生:“‘探和‘輕輕柔柔籠罩著這幾個詞用得好,這樣讓人覺得太陽也有了情感,被父母之間的真愛所打動了呢!”
師:這里把太陽人格化,這樣寫好嗎?
生:“這樣寫特別感人,特別是‘輕輕柔柔這個詞,讓我們感覺太陽似乎也不忍心打擾爸爸媽媽呢……”
師總結:這樣運用擬人手法真妥帖,真形象,現在再來朗讀,你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二、 師生對話,在分享中落實價值的引領——輕攏慢捻抹復挑
作為語文課堂呈現方式之一的師生對話,應是源于雙方的互相傾訴和傾聽。它強調的是雙方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從而令雙方獲得價值分享與精神思想方面的增值。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有必要作相關的引導,而引導的手法則靈活多變。“輕攏慢捻抹復挑”,有時,那一“挑”便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學生的思維、智慧、情感都會在那一“挑”中得到進一步的點化、提升。所謂聽君一言,茅塞頓開,便是對教者在課堂上適時點撥、有效引領最形象的描述了。
在蘇教版12冊《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學中,教者在課堂上對學生智慧的引領便以輕輕一“挑”,誘發學生深入思考,整個過程似水般靈動自如,體現了無痕的滲透。
師: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對故事中角色的印象。
生:我喜歡孫悟空,因為他有一雙火眼金睛,勇于降妖除魔。
生:我也喜歡孫悟空,因為他機智勇敢,對師父一片忠心。
生:我佩服孫悟空,白骨精這么奸詐狡猾他都能打敗。
……
生:我不喜歡唐僧,因為他膽小,糊涂,是非不分……
對孫悟空的贊美、敬佩與對白骨精的痛恨、厭惡合情合理,在老師的意料之中。而在這一片統一的聲音中,卻出現了對唐僧的針砭之聲,而且,此聲一出,立即引起部分學生共鳴——
生:我也討厭唐僧,自己沒本事,還要錯怪孫悟空,差點把這么忠心的徒弟趕走。
生:就是就是,簡直是非不分,怎么會有這樣的師父……
班里一時不可開交,變成了對唐僧的聲討會。教者意識到了自己的角色要發揮作用了,于是以關鍵性的一句發言扭轉學生一邊倒的思維,引發了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唐僧可是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啊,大家可別忘了他此去西天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靜了,仿佛一語點醒夢中人,孩子們開始重新審視唐僧這個角色,發現這個不畏艱險、歷經磨難去西天取經,只是為了替世人普度的慈悲僧人,原來只是個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啊,又怎能辨識詭計多端的白骨精呢?在他眼里,只是一個個普通的鄉民被生生打死,這樣一個慈悲的人看來,又怎會不驚呼呢?
于是,孩子們對唐僧這個角色有了與之前不一樣的、更為客觀的評價——
生:我覺得唐僧肉眼凡胎,不能識別妖魔鬼怪,但非常善良、慈悲。
生:唐僧有時很膽小,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見到兇惡的妖魔鬼怪,害怕是完全正常的。
生:唐僧雖然沒有孫悟空這樣的本領,能千變萬化,騰云駕霧,但是他慈悲為懷,要為世人超度,是很了不起的。
……
案例中,面對學生一開始比較片面的理解,教師不是簡單給出“是與非”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客觀地審視書中角色,并不是不由分說地給角色下定論——孰好孰壞,而是要幫助學生構建多元性的價值觀。這樣“挑”起思維轉變的對話點撥與有效引領讓人覺得生動具體、鮮活可感,意義也就自然非同尋常了。無疑,教者循循善誘的引導,似細雨在學生心湖上蕩開了陣陣漣漪,學生思考嘗試著從膚淺走向深刻,從簡單走向成熟。
三、 生生對話,在碰撞中收獲成功的喜悅——大珠小珠落玉盤
生生對話給每個人提供了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意見的機會,能使同窗真正成為學友。
在教學蘇教版第10冊《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時,教者提問:“文中為什么要寫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個人的事例呢?難道這個世界上大有作為的人就這三人嗎?”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在激烈的小組討論中,教者捕捉到這樣一組精彩的合作學習鏡頭——
生1:文中寫到的三人最有這種精神,他們獲得成功完全是靠他們持之以恒的努力換來的。
生2:這么說,世界上還有不少名人呢,他們就沒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嗎?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生3:我的觀點是,文中三個人的職業都不一樣,很有典型性。李時珍是著名醫藥學家,愛迪生是偉大的發明家,齊白石是了不起的畫家。這說明各行各業要想獲取成就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這一觀點得到了組內其他同學的一致認同,于是又有同學補充——
生4:文中提到的三個人李時珍、齊白石和愛迪生,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屬的國家不同,所以他們的事例很具有代表性。
此時,教者加入討論,進行總結性發言:“其實,這就詮釋了文中‘古今中外這個詞語啊,也體現了作者選材的典型性……”
以上是一個小組合作學習的典型案例,在這里,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細心地傾聽同學的觀點,把自己的觀點與同學的觀點的不同之處表達出來,并對同伴的觀點進行適度的評價與合理的補充。學生與學生之間敞開心扉、交換思想、各抒己見,不一樣的聲音仿似“大珠小珠落玉盤”,清晰記錄下學生閱讀中產生的思想印記。在這樣的生生對話過程中,學生間的個性化的思維相互碰撞、相互學習,語文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素養、健全人格的美麗時空。
進入對話狀態的閱讀教學課堂是生動而美麗的,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在演繹著一曲回味悠長的《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