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林 藍建中
中國是汽車消費大國。2015年,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5億輛水平,預計2020年將超過2億輛。按照成熟市場報廢汽車占汽車保有量6%-8%的水平來計算,2020年將達到1200萬-1600萬輛。
不過,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中國廢舊企業回收業卻正面臨“吃不飽”和“盈利難”的困境。
事實上,如何給報廢汽車尋找“歸宿”是很多汽車消費大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日本廢舊汽車回收方面的探索,或許能為中國相關行業提供借鑒。
澳大利亞:廢舊汽車形成完整回收產業鏈
目前,澳大利亞對報廢汽車的處理有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體系,報廢汽車的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形成了規模產業鏈。
1997年澳大利亞就推出了汽車零部件回收認證計劃,該計劃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對報廢汽車的安全處置和回收也出臺有相關法律規定。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汽車保有量為1670萬輛,每年約有70萬輛報廢汽車。澳大利亞專業汽車零部件回收企業約有500家。不過,由于澳大利亞汽車回收業沒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因而相關企業約有上千家。
在澳大利亞,車體重量的75%的汽車材料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其余25%的報廢汽車材料是經過處理最后被填埋的。汽車回收行業人士說,采用填埋方式是越來越受到爭議,未來的汽車所采用的材料應該是100%能回收并被以不同形式再利用的。
澳大利亞的報廢汽車被送往回收工廠后,汽車的零部件在回收工廠會被分為4類進行標記,對環境和安全有影響的材料被標為紅色;零部件材料還能再利用的標上藍色,可以售出用于再利用;可以回收用于再制造的被標上綠色;不能再被利用而必須處理和填埋的材料被標上黑色。
澳大利亞的報廢汽車通常是通過拆除的方式對報廢汽車再利用的,對蓄電池、催化轉化器、廢油、廢液、廢橡膠及塑料件等都按規定分類回收、保管、運輸、處理或再生利用。
具體而言,居民、企業等汽車用戶將報廢汽車依法交給有資質的報廢汽車回收企業,然后運送到報廢汽車拆解企業進行拆解、加工處理。報廢汽車回收企業對報廢汽車進行初步處理、分離并回收廢液、廢油、安全氣囊、輪胎和鉛蓄電池、各種組件等。然后將車體部件、廢塑料等可利用物品運至報廢汽車拆解企業進行回收利用,將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置的有毒有害廢棄物運送到有資質的廢棄物處置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置。
在拆解地,保管報廢汽車也有明確的保管場地,其四周要有明確的標識并注明占地面積和最大保管車數。在拆解過程中首先將燃料油抽出,進行油水分離后將廢水排入下水道,另將安全氣囊、輪胎鉛蓄電池和坐椅等非金屬物品拆下,再將車體用壓碎機破碎分解。粉碎作業后將破碎后的部件按鋼鐵、有色金屬和塑料等分類回收、保管,將破碎粉塵和無回收利用價值的廢棄物送到填埋場填埋。
日本人的“報廢主動性”從何而來
日本是汽車大國,每年報廢的汽車數量也非常可觀。
在日本,汽車超過10年,每年都要年檢,費時費錢,而且車越舊,年檢時的花費就越多,不如買新的。所以很多車主都是3年一換車,因為新車是3年年檢一次。而從2001年開始,日本對汽車稅施行綠色稅制,這進一步促進了舊車的淘汰。為了促進普及環境負荷小的汽車,國土交通省對于低排放和耗油低的汽車減征汽車稅,對于達到一定年限的汽車,則提高稅率,購買低公害車和低耗油車時,則在汽車購買稅、保險費等方面采取特殊待遇。
淘汰的舊車一部分進入二手市場流通,或者出口到其他國家,另外一部分被回收利用。
由于報廢車含有鐵等金屬以及發動機等零件,回收率很高,總重量的80%能回收,所以拆車廠家和粉碎廠家會揀出有價值的部分,有的零件還通過修理作為舊零件繼續流通,金屬也作為鐵屑等回收利用。但是,除了有價金屬之外,剩余的20%是回收過程中以內裝材料為主產生的碎屑,主要是填埋處理。此外,汽車空調使用的冷卻劑氟利昂處理不當,還會破壞臭氧層。不僅如此,回收汽車時,如何安全處理擁有爆炸性的氣囊也需要專業技術,并且要花費很多資金,加之填埋場地很有限,而且填埋處理的費用也非常昂貴,出現了非法拋棄和不當處理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日本2002年7月制定了《汽車回收利用法》,2005年1月正式全面實施;2000年,日本為了建設循環型社會而制定了《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而《汽車回收利用法》成為落實基本法的具體法律之一。該法規定,報廢的汽車不管是否有價值,都按照《廢棄物處理法》作為廢棄物處理,汽車廠家和進口業者有義務接收和回收利用汽車碎屑、氣囊、氟利昂,汽車制造廠家要促進汽車使用壽命盡量延長,使資源容易回收,同時降低回收費用,而處理費用則由汽車的擁有者承擔。
如今,日本各地都形成了一些回收舊車的處理工廠。例如,環境模范城市北九州市就將環保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位于若松區的生態城內的環保企業都采取了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拆車工廠不是單純將車體粉碎,而是手工解體,最大限度回收有用資源,最后將車體擠壓成一個約600公斤的立方體鐵塊,賣給鋼鐵廠重新冶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