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梅
(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詩歌《列寧格勒》中的心理內涵淺析
崔鴻梅
(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曼德爾施塔姆是俄國白銀時代的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列寧格勒》被譽為“詩中詩”。本文主要就詩歌《列寧格勒》中的意象、結構、意識流三個方面做整體的分析,以此來闡釋這首詩歌中的心理內涵。
心理內涵;意象;結構;意識流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提出過“意象”一詞,“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逼渌^“意”,蓋指創作主體的思想情趣,所謂“象”,指客體映入主體內心的物象。所謂意象,就是情意與物象兩廂契合的藝術創造,是“意”與“象”融合一體形成的文學的基本單元。
1.1 意象的單純性
詩歌是一種較簡短的文學作品,是要用較短的篇幅表現出作者整個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在詩歌《列寧格勒》中,作者選取來了眼淚、靜脈、門鈴、門鏈、鐐銬等這幾個意象的組合,在整個詩歌中沒有出現任何有關那個時代、國度、社會的意象,這是意象單純化一種處理手段,這種意象可在讀者的腦海中經由想象生發、延伸、擴展。
1.2 意象的朦朧性
朦朧的意象處于不即不離、不粘不脫、亦此亦彼的狀態,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讀者在作者若隱若現的描述中,展開想象,細細品味,對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一層?!读袑幐窭铡分校拔易≡诤髽翘?,被拽響的門鈴敲打我的太陽穴。我整夜等待可愛的客人,門鏈像鐐銬哐當作響”在這句詩中,意象是不確指的,這是朦朧性之一。而這個客人是真的客人,還是只是一種意象,是來源于作者內心的恐懼,還是反革命者,讀者在分析的時候會陷入深刻的思考之中,對于這個意象的所指更加模糊,這是意象朦朧性之二。而“門鈴敲打我的太陽穴”時“門鏈”為什么像“鐐銬”哐當作響,這是意象朦朧性之三。而這些朦朧性也恰恰是詩歌的誘惑力與吸引力。
1.3 意象的變異性
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詩歌也是如此。詩歌如果過于貼近生活,則不能引起讀者的新鮮感,所以需要詩歌意象的變異。變異的意象會帶來裂紋、傾斜和震撼,使得讀者的腦海在不穩定中掀起波瀾。在《列寧格勒》中,“蛋黃攪進那不祥的瀝青”,在這首詩歌中,這個“蛋黃”并不指現實中的“蛋黃”,而是指夕陽。“蛋黃攪進那不祥的瀝青”就是預示黑夜就要來臨了,不祥的瀝青,也側面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恐懼。
藝術品是作為一種結構感染人們的。這意味著它不是各組成部分的簡單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統一整體。在詩歌《列寧格勒》中,它的單個部分是并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但是各個部分的總和大于整體。
2.1 格式塔結構
藝術品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一種有力的“格式塔”。它不僅使自己的各部分組成一種層序統一,而且使這統一有自己的獨特性質。藝術品的感染力來自藝術品的內在結構,而這種感染力最初不是對接受者而是對創作者的。任何一件作品的內容都必須超出作品所包含的那些個別舞臺的表象。即表現性存在于結構之中,也就是表現性是藝術中的格式塔質。詩歌《列寧格勒》中,從一開始“我回到我的城市”開始,整體圍繞的就是一種悲傷、壓抑的氛圍。所以即使在詩歌最后一句“門鏈像鐐銬哐當作響”中所表現出恐懼與壓抑,也能讓讀者坦然接受。因為詩歌整體的氣氛是向下的,壓抑的,所以詩歌從頭到尾都是籠罩在一種不愉快的氛圍中。
2.2 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理論強調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读袑幐窭铡分械膸讉€意象的構成在表面看來互不關聯,但是卻存在內里的聯系。詩歌《列寧格勒》中對于意象的處理都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眼淚、靜脈、腮腺炎以及蛋黃都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那些意義,作者通過陌生化手法的處理方法,使這些意象具有不同的意義,引起讀者的無限想象。
2.3 期待的張力
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列寧格勒》中所有的意象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讀者對這些都很熟悉,但是如果僅僅是傳遞人們已知的事物的話,那藝術也就不成藝術了。好的作品可以撩撥人心,引起人們的興趣,讓讀者懷有期待的心情去閱讀文本,對比毫無興致的去看作品,這兩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2.4 情感的漩渦
一些作品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內容,以激起特定的情感漩渦。詩歌《列寧格勒》從一開始“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淚,如靜脈,如童年的腮腺炎”的回憶到“你認出十二月短暫的白晝,蛋黃攪進那不祥的瀝青”回憶結束,壓抑感與恐懼感逐步加強,預示著黑暗馬上來臨,作者開始陷入恐懼之中。詩歌給了讀者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并且隨著作者的敘述,將讀者卷進那種恐懼之中,同時,還形成讀者的定向反射,在閱讀中尋找作者恐懼的那些原因,使得讀者在定向反射中了解作者的恐懼,并與其一起承受那些恐懼的壓迫。
意識并不是一節一節的拼起來的,用“河”或者“流”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它才說的上是恰如其分。意識具有流動性、不確定性,意識處于心理活動之中。這也帶來了文學作品的心態結構的變化,對素材的組織,不按時間、事件發展的順序,不按理性邏輯的順序,而是按照內心的秩序、內心的邏輯。
3.1 作品內容的真實性、流動性與整體效應的統一
意識流其實質上就是說作者在創作時脫離了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詩歌《列寧格勒》中,作者的敘述可以說是根據作者內心的潛意識的流動而進行的,但是詩歌中所選取的意象也是服從心里的事實。比如,“快點吞下列寧格勒河邊的魚肝油”,這里的魚肝油,既是作者小時候喜愛的魚肝油,更是作者現在思想意識里的魚肝油。在這首詩歌中,作者可以說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會隨著作者意識的流動而流動,可以與內容天衣無縫的融合為心理流動的整體。
3.2 讀者的頓悟
在《列寧格勒》中,意象看似毫無關聯,可是在通讀文章,細細品味之后,就會領悟到詩歌的主旨要義。這就叫做頓悟式的理解。讀者在讀完文本之后,在探求機制的參與下,把握意象之間的關聯,把握詩歌的整體;而且跟隨作者意識的流動,對詩歌內容有了更好的把握。
[1] 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丹納.藝術哲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
[3] 李普曼 《當代美學》 鄧鵬譯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6
崔鴻梅(1992-),女,山東濱州人,漢族,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I207
A
1672-5832(2016)04-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