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欣
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傳播機制研究
李可欣
微電影的傳播環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所以微電影創作想要貼合傳播環境,就要與媒體環境相結合。本文主要介紹了新媒體下的微電影發展現狀,并進一步分析了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在文章的最后筆者介紹了微電影的傳播趨勢。
新媒體 微電影 藝術特點 傳播趨勢
當下電子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新媒體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介入越來越深,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已經成為了移動終端,成為傳播的重要渠道與載體。微電影就是在這樣的技術支撐下而誕生。微電影有著制作周期短、播放時間短的特點,它也逐漸成為當下商業傳播活動中被廣泛運用的產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和熱點在不斷地變化,網絡時代的來臨使這種現象更加明顯,有了網絡的連接,人們之間的連接更加密切,互聯網為現代人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所以,微電影的創作應該結合時下的新媒體環境特點,深入與新媒體融合,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公眾注意力,引起更大的社會反響。
(一)專業化
微電影一般都是由專業的團隊制作而成,其中包括導演、攝像和演員等諸多部分,雖然他們可能不及傳統電影專業,但也有一定的從業經驗,甚至還會邀請明星加入,有一定的資金自出,這和一般的草根網絡視頻有著一定的區別。其中的導演大多都是具有才華、志向的青年導演,他們想要拍攝長篇電影、大熒幕電影機會并不多,也具有較大的風險性。但是微電影的出現使得他們更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也為其今后的發展積累了相關經驗。有的導演屬于傳統導演的扶植人才,之所以制作微電影,是為傳統電影儲備人才而進行的必要措施。例如“十一度青春”系列電影,就涵蓋了寧財神、李馮等諸多人氣、新銳導演11位。
(二)大眾化
微電影是一個具有集體性意義的作品,通常要編劇、導演、演員、攝像共同努力完成,需要龐大的制作形式,宣傳形式,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要較高的門檻。而微電影打破了這種形式,只要有人對這個有興趣,并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就可以一個人完成寫劇本、做導演、做攝像等諸多工作,自己剪,自己發布,供網友觀看。很多傳媒公司都開始走草根路線,組織原創者制作微電影。這種微電影制作形式,一改傳統的只有專業的才能進入“電影領域”的形式,諸多平民大眾也開始參與到表演和制作當中,充分地展現了草根的創作力量。這使得很多人都開始有機會參與到電影的制作當中,這不再是明星、藝術家的專利,每個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參與到其中,通過電影來表現自己所理解的世界,電影從“微電影”開始,走下了神壇,成為了大眾都可以參與的電影創作形式。
隨著各種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也在被不斷打破,新舊媒體形式之間不斷融合,進行資源共享,實現優勢互補,走向共贏。無疑可以利用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抑制新媒體信息的虛假性、無效性,反過來利用新媒體的內容來豐富、補充傳統媒體的報道和節目。未來的傳媒行業,媒介融合是必經之路,而三網融合作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步驟,已是大勢所趨。2010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升級改造,實現各個網絡之間在技術層面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層面的資源共享,不但能開展傳統的廣電電信業務,而且能不斷開發出各種新業務,從而為新媒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微電影作為一種依托于新媒體的新型電影模式,在現階段的發展中,已經于傳統院線、廣電網、電信網等媒介形式相聯合,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微電影的傳播以新媒體為載體,其中包括手機、互聯網,主要的播放來源于視頻網站。在2010年,優酷、中影集團、雪佛蘭科魯茲聯合啟動了微電影——《十一度青春》,這是中國首部跨平臺的微電影。在這一系列的電影中,《老男孩》在網上已經擁有了3300萬次的點擊量。后來,騰訊、搜狐也先后推出了諸多微電影,集合演藝界大咖,共同推進了微電影在我國的發展。除了網絡視頻網站,為碘鹽還通過微博、SNS等諸多熱門社交網站進行分享,實現轉發和分享,促進微電影的快速傳播,這種互動性體驗,是微電影與傳統電影最具差別的一點。隨著4G時代的來臨,網絡微電影的發展勢頭越來越高漲。完整的情節制作、專業的班底,精美的內容,成功吸引了諸多受眾,這樣一種良好的電影形式對新媒體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微電影作為新興媒體中的新興產物,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需要完善其營銷策略,加強商業性思想的創作于藝術性思維的開拓,只有充分地結合電影制作、商業用途,才能夠將微電影的發展開辟出一條長遠的道路。
[1]常江,文家寶.“微”語境下的“深”傳播:微電影傳播模式探析[J].新聞界,2013(09):40~46.
[2]李春娟.走向網絡的電影——微電影的興盛與潛在困境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24~27.
[3]康初瑩.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微電影廣告發展探討[J].新聞界,2012(15):45~49.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