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波
新時期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問題探討
崔淑波
本文將從分析問題的角度提出對新時期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的一些想法,給當前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從而更好地促進傳統文化在現代課堂中的發展,弘揚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
小學優秀傳統文化存在問題 解決措施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在居住在中華領土上的各個民族各自形成發展的文化,擁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從衣食住行樂等各個方面來看,主要包括了詩詞歌賦,陶瓷青瓷,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射覆、傳統節日等等,歷經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滲入,傳統文化在人們生活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的思想也不斷地得到更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氣概,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在當今劇烈變動的時代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延續和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一)理念陳舊
一些學校和家長的思想觀念陳舊,認為學生只要學好需要考試的幾門科目,傳統文化的傳授只是語文英語數學等重點科目所具備的功能,而未將傳統文化全面的覆蓋到更多的方面,削減了獲取知識的范圍,也削減了獲取教育的能力。
(二)教材編寫
傳統沿用的蘇教版和人教版教材攝入了不少詩詞歌賦來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不斷地更新刪改后,加入了一些時代的因素后卻降低了傳統文化的比例,雖是隨著時代變化加入了一些潮流的因素,但是應有的優秀卻是必不可少;同時存在的問題還有教材的編寫,排版的布局,紙張的合適,以及涉及到的文化內容的傳播,過于片面化的介紹等等一系列因素,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傳播。
(三)師資不足
教師資源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老師是傳播經典的重要橋梁。然而中小學教育存在著教師資源不足和教師質量不高的問題。在偏遠山區,學生能接受教育的機會難能可貴,經常是一個村子只有一處學校,而一個學校里只有一個老師身兼數職,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教育不同領域的知識。而在教育資源相對充足的中部地區,很多專科畢業甚至并沒有讀過專科的人擔當著小學教育的職責,本身文化素養的不高,傳統文化了解得不多,對小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而深遠。
(四)趣不濃
文化的傳播手段單一,應試教育的影響深遠。大部分小學傳統文化的教育都是要求將經典背誦后便無后話,其目的是為了應付應試考試,提高考試成績,而忽略了興趣的重要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缺乏對經典文化興趣,甚至不知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傳統的孔孟之道不感興趣,對經典的尊師愛友也缺乏了解,孩子的興趣被抹殺在萌芽時期,經典的傳播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精選教材
撰寫發行更多更適用于現代發展的教材,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編寫不同的教材,加大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加入傳統音樂,書畫,剪紙等更多更優秀的文化歷史,從天人合一、孝道、尊師、古詩詞、傳統書法等方面切入,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把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注重人文精神的體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便利的途徑。
(二)多學科滲透
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包含了書法詩詞剪紙音樂美術科學等各個方面。發展新型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各個學科的相互滲透,互相融合,多方面協同進步,提高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經典文化的積極性,從興趣入手,更新觀念,創新形式。通過各學科的相互配合,相互滲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規范,融合,最終內化,達到知行統一。
(三)強化師資
教師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改變當今傳統文化不景氣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增強教師的文化素養。短期內,可以通過教師任職資格考試教師和在職繼續教育培訓和等方式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知識,長期中,要引導全社會人民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真正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現在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并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真正全方位落實素質教育,創新和完善教育發展體系。
(四)創新方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說,學生記”,這樣既不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發展,也不利于經典知識的透徹接受。新型的文化傳播,要加強師生交流,結合時代進步發展的潮流,融入更多時代化因素,找尋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讓師生都從緊張繁復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開心學習,和睦交流的同時完成對優秀文化的接受與吸收。
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日益顯現,文化軟實力對一國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要。基于時代的變化,現代中小學的教育模式也要應時而變,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發現并改變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結合時代因素用創新的方式方法解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弘揚經典,傳承優秀。
[1]楊智敏.論新時期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若干問題[J].學術探索,2005(06).
[2]如何加強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J].安徽青年報,2015.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水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