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荑
(創作談)
陶斯之聲
◎張茜荑
去年暮春時節,我駕車從哈爾濱出發,走河南陜西去四川,途經漢中。漢中是由陜進川的咽喉之地,自古以來不僅兵家必爭,也是商旅要津。在我以往錯誤的認知中,漢中并不歸屬陜西,而是一座地道的四川小城。待身臨其境,還真能感受到一股川蜀風情,比如麻辣菜肴,方言語調。
穿行在這座還沒來得及被完全破壞掉的小城,不時能見到一些古舊的痕跡。在去城內老街東關正街的路上,小說中的飲馬池便突然間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池水四周圍砌著造型古樸的青磚闌干,面積不大的一泓碧水如同一塊陳年老翠鑲嵌在現代樓群之中。看似波瀾不驚的池水卻深不可測,旁邊豎立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相傳漢高祖時飲馬池就已經存在了,但詢問當地人,這池水是活水還是死水,卻沒人說得清。我不是無神論者,并傾向于神秘主義,飲馬池的說不清道不白,反倒引起我濃厚興趣,也觸發了我的創作靈感。
小說中的金桃,其實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女孩。如果說她不普通,不是因為她的死而復生,而是因為她的奇思妙想,能夠走出常人所有的意識誤區和盲區。常人難以避免的意識誤區和盲區,其實是背后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正如小說中迎接國際公司的法國代表,如果一切按照理所當然的法國人的喜好來布置,那么就將適得其反。我們以為法國代表應該喜歡咖啡和油畫;可他偏偏喜歡的是羊肚白手巾和偏襟小紅襖。在這個世界,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很多誤解和困惑,都是源于不同價值觀的意識誤區和盲區所造成的。而金桃既能不失去自我,又能與對方達成共識,這是她與常人不同之處。
后文中,用陶斯之聲引出活水節,看似在寫神秘現象,其實是通過社會現象說明一個道理——善良誠實應該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失的東西,無須求證,無須彪炳自詡。但在很多時間場合,誠實善良卻被人拿來炫耀,甚至作為表象符號(比如能否聽到金桃的聲音)來自我標榜。這種被嚴重扭曲了的善良誠實,勢必會成為危害社會的鄙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