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陽
?
“互聯網+”時代有效改進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措施研究
陳一陽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得企業對于會計人才的職業需求發生了轉變,這就要求了培養會計人才的高校也要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來培養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本文主要從“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入手,分析了“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現存問題,最后提出了“互聯網+”時代有效改進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高職跨級專業 教學方式
(作者單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互聯網+”是指應用互聯網思維,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來對傳統的行業進行改造與升級,使之形成新的行業形態,進而推動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1]。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業務也在發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企業向著應用管理會計以及云會計發展,這就使得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要也發生了轉變。高職會計教育是會計人才的主要培育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要求了高職會計教育也要發生轉變,在會計專業的改革、會計教師的轉型升級以及學生的創業和實習與就業等方面都應該跟上“互聯網+”時代的要求。
(一)確立“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在“互聯網+”時代下的企業經濟業務不斷地進行轉變,對于會計核算的要求也不斷地提高,原本坐在辦公室做做賬的會計,現在還需要進行業務跟蹤,這種工作內容的增加使得企業對于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了高職院校要對企業的發展方向進行調研,把握企業人才的需求目標,結合“互聯網+”相關技術,改變原有培養目標,確立“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設置以及培養人才的方式上及時的體現與實施。
(二)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加大對相關技術、設備的投入
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形成互聯網思維,進而促進教師的轉型。教師具備了互聯網思維就會,將傳統教學課堂轉變為確立“互聯網+”時代下的教學課堂,以學生的需求與興趣為依據,開發多種教學活動、創新創業活動等,全面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學質量。并且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聘請相關技術專業人員來進行。再有就是高職院校要加大對相關技術設備的投入,并建立網絡平臺來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實時掌握,也可以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同時也可以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交流。
(三)政府部門政策支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政府部門應多加大對教育的關注,積極參與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去,給予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吸引和鼓勵企業也積極的參與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進一步促進企業加強與學校的合作。使得企業能夠給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以指導,并且為會計專業的學生提供就業以及實習的機會。同時在編寫確立“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教材時,也需要企業專家參與進來,使得編寫的教材可以滿足人才的培養目標。這樣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校企大力合作下,保障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使會計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之間嚴重脫節
目前,由高職院校出來的會計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會計人才需求,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是高職學校會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發展會計人才需求目標存在著嚴重的脫節,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對自身定位不明。現在的企業因發展的需要,要求會計人才需要掌握會計信息化等新技能來更高效的進行會計工作,但是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沒有教授給學生相關技能課程。再有就是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實際的得到落實。并且高職院校對于“互聯網+”時代下的企業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更是不夠了解,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之間的脫節。
(二)高職院校缺乏互聯網思維,很少在教學中運用移動互聯網以及信息化技術
在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高職院校的領導者或者管理者以及教師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會計專業教師要具備互聯網思維。而目前的高職院校的教師多以中年教師為主,中年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就導致會計教學中缺乏互聯網思維,使得學生無法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再有就是移動互聯網以及信息化技術很少在教學中得到運用,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缺乏互聯網思維,所以不夠重視對相關軟件和設備的投入,基本上只有在偶爾的教學課堂中會運用到簡單的設備和軟件,在其他環節均沒有涉及到。
(三)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嚴重缺位
在我國的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過程,政府和企業并沒有積極的參與進來,而國外的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會有企業進行指導,并且政府部門會提供相應的政策來支持來鼓勵企業參與到會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去。而我國的政府以及企業并沒有為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發展做什么,這就使得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的培養中會顯得力不從心。
參考文獻:
[1]孫玲,趙建梅.“互聯網+”時代下改進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