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文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淺談史詩性國家主旋律電影及其文化特征
——以《建國大業》為例
蘇美文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建國大業》的策劃、拍攝、制作和上映掀起了一場全民關注的文化熱潮,形成了全民議論的娛樂焦點,已經在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占盡風情,賺足了“注意力”。濃縮了1945年重慶談判到1949年開國大典的波瀾壯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史,云集的一百七十多位當紅明星的史詩性大片《建國大業》在票房的成功和主流文化的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種難得的名利雙贏的態勢。本文旨在以《建國大業》為例分析同類型塑造國家形象影片的文化特征。
《建國大業》;文化;創意;明星
從文化創意的角度看,《建國大業》的成功,首先就是一種創意的成功,正是因為創意才帶動了一系列的成功。首先。在前期策劃、選題與編劇環節開始,在政協任職多年的張和平提出了“政協委員寫政協”的創意,通過影視作品來響應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要求。于是,“第一屆政協會議”想成為劇本的故事核心,主要表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領袖和民主黨派如何開成這個會,并為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奠定合法性,而后來經過不斷修改,創意鏈的延伸使影片向“國民黨如何失敗,共產黨如何勝利”的主題訴求靠攏,增強了1945年抗戰勝利后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國共力量此消彼長的復雜背景,最后影片如我們所見:“謹以此片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六十周年”。就這樣,《建國大業》的第一輪創意確立了主流基調,極為精準的利用了國家資源和主旋律政治效應,恰到好地利用了建國六十周年這一歷史機緣。其二,拍攝期間導演的創意貢獻。成功的文化創意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邀請導演韓三平及其團隊的加入完全保證了影片的主流性,更使影片的商業性大為加強,避免了以往一些主旋律片僅限于“獻禮”的功能,不注重票房和商業性。而其最為大膽的創意在于要求全明星陣容出演,這一有著特定歷史意義的電影讓明星們趨之若鶩,希望零報酬出演,就像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這種有著特殊意義的“獻禮”,沒有明星會在乎報酬。這么一來,大量明星的集中演出符合電影的視覺文化本性,切合了大眾追星的想法,千百萬觀眾得以在他們身上獲得情感的寄托和心理的滿足。《建國大業》的這一創意使得影片成為了全國人民的視覺大餐。
此類史詩性風格的影片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幾乎所有的事件都是真實的,這些事件也被人所熟知,所以劇情不免落入俗套。但是《建國大業》把歷史事件進行了濃縮,歷史虛構人物最大限度的減少,故事性也盡最大限度的弱化。例如《一個國家的誕生》雖然是國家、戰爭的大線索與幾個黑人、白人、家庭、愛情之間錯綜糾結的線索同時開展,即使出現了類似“林肯遇刺”之類的真實歷史事件,但從根本上來說,歷史的大背景是襯托故事劇情的。《建國大業》在歷史的宏觀敘事中融入了個人命運。蔣介石父子形象及親情關系的表現就是如此,這樣一來,突破了許多歷史禁忌的難題。許多同類型電影的視角往往表面上是客觀的,但導演卻使其變得主觀化,影片常以歷史主人、真理擁有者的身份自居來宣告歷史的進程,趨勢,兩黨對決的必然結果,勝負正邪主次非常分明。而《建國大業》完全沒有用威嚴的宣判式的畫外音,甚至有些段落直接使用歷史紀錄片,而有的段落是有意營造紀錄電影的效果,這樣就會呈現出更為接近當時歷史的鏡頭。
就電影文化傳播而言,電影中的“國家形象”是指國內外觀眾通過觀看電影而形成的對中國國家、國民、文化整體的有關價值觀、倫理觀、審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風貌、社會狀況等的主觀印象和總體評價。從80年代中后期的《黃土地》、《紅高粱》等影片走向國際后,引發了國內關于他們是不是向西方電影節評委和觀眾“展示丑陋”并邀寵的爭議,到今天,中國的電影越來越多的走向國際社會,,在文化交流中也越顯重要。海外觀眾也通過銀幕上得文化形象來認識中國的國家形象。就此而言,《建國大業》樹立了一個標桿,它所呈現的國家形象無疑是光明磊落,熱情奔放而新鮮靚麗的,充滿生命活力,順應心合民意順歷史大勢同時又愛民親民。影片對內可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文化認同感,強化民族凝聚力,對外則呈現了朝氣蓬勃、和諧向上、“以人為本”的中國精神風貌。
總的來說,《建國大業》可以算是中國史詩性影片的代表之作,在當下社會,民眾對于文化認同感的訴求使得同類型影片呈蓬勃發展之勢,只要正確引導,多加創意,此類影片的發展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1] 金元浦《當代世界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特征》,《電影藝術》06年3期
[2] 《韓三平談<建國大業>》,《三聯生活周刊》09年7期
蘇美文(1995—),女,回族,甘肅蘭州人,廣播電視編導本科在讀,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研究方向:影視方向。
J905
A
1672-5832(2016)04-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