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鴻樂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路鴻樂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此文將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角度分析李安導演的電影—《推手》。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大致可以分為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推手》這部電影向我們暗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種形式,在雙方充分交流的情況下,不同的文化形式可以和諧共存。
集體主義;個人主義;霍夫斯泰德
《推手》這部電影是李安導演在1992年執導一部電影,與《喜宴》和《飲食男女》組成“父親三部曲”,這三部喜劇電影都以中美文化的沖突為主題,讓觀眾在嬉笑間深刻地體會到了中美文化的差異。《推手》講述了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先生,搬去美國與兒子同住。在這段時間,他非常不能適應與兒子、兒媳共同生活,甚至無奈的離家出走、自力更生。在故事的最后,他終于在這個新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利用自己的太極拳優勢,成了教外國人太極拳的老師,結交了新的朋友,也重新回到兒子和兒媳身邊,終于融入了美國的生活。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文化理論屬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范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是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一個框架。他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下人們共同擁有的心理程序,能將一群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通過研究,他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歸納為六個基本的文化價值觀維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是衡量某一社會總體是關注個人的利益還是關注集體的利益。個人主義傾向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人們傾向于關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體主義傾向的社會則注重族群內關系,關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關系可以給人們持續的保護,而個人則必須對族群絕對忠誠。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是相互排斥的。電影中的人物可以被分成三類,一類是思想西化的瑪莎和杰米,另一類是代表中國文化的朱老先生,還有一類就是生活在中西文化之間的年輕人曉生。曉生出生在中國,很早就來到美國求學,與美國的姑娘瑪莎結婚,他已經習慣了美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是中國傳統的思想讓他不時感到疑惑,讓他在與父親的相處中感到為難。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家庭意識差別很大。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通過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建立。世界各國文化的人們都生活在或大或小的家庭中。然而,集體主義國家的家庭龐大,喜歡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個人主義國家的家庭較小,兒女在成家后很少與父母同住。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以子孫繁盛為福,他們的家庭觀念很強,一家人福禍相依、患難與共,兒子成家后與父母同住,親戚間通常不分家,祖孫三代人一起生活,所以家庭成員通常非常多。然而,美國的家庭習慣與中國不同,他們的家庭成員通常只有父母和孩子,而不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庭成員比較自由獨立。當人們上了歲數,他們更傾向于與自己的愛人共同生活,而不是自己的兒孫。
在電影中,朱老先生千里迢迢去投奔自己的兒孫。他的夫人逝世的早,孑然一身、孤苦伶仃,想來兒子這里尋求依靠,心想下半輩子就跟兒孫共同度過。這樣的想法值得理解,但是他并沒考慮到自己的兒孫同樣需要自己的空間和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尤其是朱老先生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擾亂了兒媳瑪莎的生活。瑪莎是一位作家,需要在安靜的環境中創作,然而朱老先生并沒有個人空間的觀念,認為一家人無需講究這些。正因在家庭觀念上的不同,家庭矛盾和文化沖突即將爆發。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在贍養父母的觀念上也有很大差別。在集體主義個觀念中,“養兒防老”和“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生孩子就是為了給自己年老時候一個依靠,以保自己衣食不缺、老有所養。對孩子來說,贍養老人、孝順公婆是天經地義的,并且受社會輿論、鄰里街坊的監督。如果哪家的兒子膽敢不順從父母的意愿、沒有盡到贍養的義務,人們就會指責他,這也是道義所不容的。但在社會福利體系健全的美國,人們生孩子的目的與中國并不完全相同。人們養育子女是希望他們能為社會做貢獻,并且助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人們在年老失去勞動能力后,會有社會養老金保證老人的生活,社會福利機構也會為老人提供周全的照顧和醫療服務,保證人們安享晚年。
所以在電影中,朱老先生來到自己的兒子家,認為自己理應受到兒子悉心的照顧和全家的愛戴,然而,他對自己已經打擾了家庭的正常秩序渾然不知,兒子、兒媳、孫子都有各自的學習和工作,家人對老人并不十分的關注,家庭矛盾也是靠家人民主的解決,而不會一味順從老人的意愿。朱老先生心中十分失望,他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兒孫、兒媳對自己都不孝順,決定離家出走。老人離家出走后,曉生非常自責,他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父親,也沒有讓妻子孝順父親。他和瑪莎大吵一架,家庭關系緊繃到了極點。對瑪莎來說,她不認為自己有贍養公公的義務,也沒有義務對他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沒有人有權利干預別人的生活和指責別人的行為。所以瑪莎一方面十分委屈,丈夫的發怒以及公公的出走令她害怕和恐懼;另一方面,丈夫對公公的百依百順和全權負責,也讓她感到十分不解和迷惑。
在教育孩子方面,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國的集體主義國家,父母通常給孩子很多的保護和關愛,在他們的學習中會告訴他們規則和要求,孩子們只需要按照要求去做,而不注重孩子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家長通常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的事情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虧待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和長輩的關系也會更加親密。例如電影中的朱老先生,他對自己的孫子十分溺愛、有求必應,孫子想邊看電視邊吃飯,朱老先生就一口答應了。朱老先生教孩子畫畫,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畫小烏龜,孩子想嘗試新的顏色和抽象的畫法,被老先生一口否定了。然而,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家長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主動性,鼓勵他們去探索新鮮事物、摸索獨創的辦法,在規范孩子的行為方面也十分嚴格。電影中的杰米畫了一只小烏龜,他雖然畫的非常可愛,但畫得并不像,然而瑪莎還是在鼓勵他,尊重他的獨特創作。當杰米想看電視時,瑪莎并沒有無條件的答應,她知道吃飯時看電視不利于消化,不能讓孩子養成這個壞習慣,所以瑪莎堅決地說只有在吃完飯后才能看。
集體主義相比于個人主義,更注重家族的延續、子孫的繁衍。在中國,人們認為多子多福,子孫越多,家族越興旺。而結婚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繁衍后代、綿延香火。在電影中,朱老先生非常開心的看著孫子的生殖器,驕傲地說這能給自己家族帶來更多子孫。然而,瑪莎對于朱先生的行為十分憤怒,她認為朱老先生的這種行為十分可笑,甚至變態,他已經侵犯了自己兒子的隱私。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一對男女結婚是因為彼此相愛、愿意共度一生,而不只是為了生育。在人生規劃方面,他們也愿意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個人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生兒育女。每個人的生育意愿也應該由自己決定,而不應該由長輩來控制。
有人說,電影可以使人生長度延長三倍,電影能使人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體會不到的事物。在李安的電影《推手》中,我們的確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當中國人和美國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時文化的碰撞,引起人們關于文化的思考。他既讓我們思考,也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答案。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大致可以分為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推手》這部電影向我們暗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種形式,在雙方充分交流的情況下,不同的文化形式可以和諧共存。就如這部電影的題目《推手》一樣,中國的太極拳講究的是剛柔相濟、陰陽調和。在解決文化沖突問題上,電影中朱老先生對于推手的解釋,似乎給了我們提示,那就是,“放松,不要抵抗,保持與對方的接觸”。
[1] 王淑燕,奚彥輝.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基于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文化[J].心理研究,2008(5):42-46
[2] 石紅莉,張猛.從《推手》看中美家庭價值觀的差異[J].名作欣賞,2012(9):175-176
[3] Myron W.Lustig,Jolene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路鴻樂(1991.01-),女,山東淄博人,現于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J905
A
1672-5832(2016)04-0130-02